于潜道中偶成

出门二三月,客行常踰质。

问我亦不知,奔波为何物。

越鸟也嘲人,解问爹归弗。爹岂不思?,山淫成痼疾。

百里一名山,一山须十日。

东南半壁地,十分未了一。

云霞朝到眉,魈鬼夜入室。

遇伴觅定方,逢仙谈飞术。形体节节劳,心神?般逸。

名胜尚可穷,游子兴难毕。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于潜道中偶成》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偏远山区的艰辛与内心的感受。

首句“出门二三月,客行常踰质”点明了时间与旅途的漫长,诗人离家已久,行路之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接着“问我亦不知,奔波为何物”表达了对旅途意义的迷茫与困惑,似乎在思考奔波的意义何在。

“越鸟也嘲人,解问爹归弗”以越鸟自喻,嘲讽着自己的漂泊生活,同时询问父亲何时能回家,流露出对家庭的思念之情。“爹岂不思?,山淫成痼疾”进一步强调了对家的思念,同时也暗示了长期的跋涉给身体带来的疲惫与痛苦。

“百里一名山,一山须十日”描述了山高路远,每过一座山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形象地展现了旅途的艰难。“东南半壁地,十分未了一”则说明了目的地还很遥远,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云霞朝到眉,魈鬼夜入室”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象与神秘氛围,云霞与魈鬼分别象征着美丽的景色与潜在的危险。“遇伴觅定方,逢仙谈飞术”写出了旅途中遇到同伴的喜悦,以及与仙人的相遇,探讨飞升之道,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形体节节劳,心神?般逸”对比了身体的劳累与心灵的自由,虽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心灵却得到了释放与宁静。“名胜尚可穷,游子兴难毕”表达了对名胜古迹的探索欲望,以及作为游子的无限热情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家庭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1666)

袁宏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字:中郎
  • 号:石公
  • 籍贯: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
  • 生卒年:1568~1610

相关古诗词

天目道中和陶石篑韵

万岭色娇荣,千松韵苍老。

溪锦新织成,云文初脱稿。

古屋系龙儿,幽崖聚仙媪。

淡冶天微醒,昏沉雾尚饱。

山灵如有情,游子暂舒恼。

梯石路渐高,踰岭天乍小。

微茫一带青,远远出山杪。

白云封其半,恍若衣轻缟。

山僧向我言,此是诸山考。

四顾尽儿孙,累累争围绕。

一乳作凤飞,一支学龙矫。

万络与千支,支支相萦搅。

山形虽浑成,石貌寔妍巧。

初视尚冥迷,策骑渐分晓。

何况陟其颠,遵途亦已好。

形式: 古风

天目书所见

菩萨与凡庸,不知谁正倒。

牛马若率真,形貌亦自好。

独有知见人,不食本分草。

拾他粪扫堆,秘作无价宝。

面上曲折多,腹内安稳少。

坐立皆成文,闲话亦打稿。

演出活法聪,难瞒俊阎老。

形式: 古风

浩歌登天目峰顶

一笑廓天笼,邈矣何空旷。

千山如藻萍,点点白波上。

世界无安置,虚空有等量。

茫茫戋虱人,妍丑分何状。

丘翟语曰知,舜会禅为让。

裈中闲是非,瓮里狂波浪。

十年学贡高,一朝色沮丧。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宿幻住晓起戏题

咄哉袁中郎,胡不侵晨起。

百千大世界,吹作瀛海水。

披衣起视之,果然云在底。

弥天布琉璃,山神圣乃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