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诸葛瑾》由明代诗人江源创作,通过对诸葛瑾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作为大丈夫的气魄与智慧。
首句“择所栖身大丈夫”,开篇即点明诸葛瑾作为大丈夫的特质,选择合适的栖身之所,体现了他深思熟虑的性格和对自身定位的清晰认知。
次句“阿兄相蜀子归吴”,通过描述诸葛瑾与其兄诸葛瑾(即诸葛亮)的兄弟关系,以及他从蜀地前往吴地的故事,展现了他的政治抉择和家族背景。这里暗示了诸葛瑾在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第三句“滔滔汉贼何须数”,以“滔滔”形容汉贼之多,强调了当时乱世中的复杂局势,同时也表达了对汉朝忠臣的敬仰之情。这句话进一步突出了诸葛瑾在乱世中坚守正道的决心和勇气。
最后一句“大耳郎君认得无”,巧妙地将诸葛瑾与历史上著名的“大耳郎君”诸葛亮联系起来,这里的“大耳郎君”是对诸葛亮的别称,暗含着对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二人共同为国为民、智勇双全形象的赞美。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否能辨识出像诸葛瑾这样同样具备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诸葛瑾作为大丈夫的形象,还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忠诚、智慧、勇气等美德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