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堂

东华车马日滔滔,始觉三高分外高。

吴越衣冠几春梦,古今身世一秋毫。

临流久立迷烟艇,驾月归来认雪涛。

琢句不成风又起,寒蒲霜鬓两萧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东方繁华如车马喧嚣,如今才感到三高的地位格外显赫。
吴越之地的荣华如同春梦般短暂,个人的生平事迹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
我在江边长久站立,迷失于烟波中的小舟,乘月色归来时辨认江涛声。
我试图创作诗句,却被风吹散思绪,两鬓已如寒蒲、霜白,满是忧愁和感慨。

注释

滔滔:形容人马众多,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三高:可能指地位或声誉极高的人物。
衣冠:古代士人的服饰,代指士人阶层。
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事物,此处形容个人在历史中的渺小。
烟艇:烟雾笼罩的小船,形容江上景色。
雪涛:形容江水汹涌,如雪浪翻滚。
琢句:构思和雕琢诗句。
风又起:比喻思绪被打断,可能指创作灵感的中断。
寒蒲:寒冷季节的蒲草,象征岁月的沧桑。
霜鬓:白发如霜,形容年老。
萧骚:形容心情愁苦,这里指诗人心境的凄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繁华都市中人们对"三高"(可能是三位尊贵或德高望重的人物)的仰慕,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首句"东华车马日滔滔"形象地展现了京城车水马龙的景象,与"三高分外高"形成对比,强调了那些杰出人物的崇高地位。

"吴越衣冠几春梦"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如同一场春梦般短暂。"古今身世一秋毫"则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感,将人生比作秋毫之微。

"临流久立迷烟艇"描绘了诗人独自面对江流,陷入沉思,可能是在思考人生与世事的迷惘。"驾月归来认雪涛"则借月夜归航,寓言着诗人经历世事后的回归与反思。

最后两句"琢句不成风又起,寒蒲霜鬓两萧骚",诗人感叹自己创作灵感虽在,但岁月不饶人,白发如霜,心境萧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对创作的执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都市景象为背景,融入个人的怀古幽思,展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索。

收录诗词(10)

俞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先世居杭,徙家湖州乌程,自号青松居士。光宗绍熙四年进士。授吴县尉,知招信县。宁宗嘉定中历知安丰军、常德府。在任备马储粮,随军策应,颇著劳绩。七年提举湖北常平茶盐,寻以昏老寝罢与祠禄。理宗宝庆二年致仕。筑室西湖九里松,晚喜观释氏书。有《青松居士集》

  • 字:商卿
  • 籍贯:
  • 生卒年:1146—1231

相关古诗词

云海亭

恋恋栏干去复留,恍然天地与身浮。

水涵空界光无际,山在地州翠欲流。

点破琉璃云表雁,足成图画柳边舟。

岁阑却自忘归兴,更欲同为雪后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病眼

三分春色二分过,检校花程已下坡。

近日顿然行乐少,今年分外负春多。

闲身自在宁须禄,俗客相看只是魔。

四百病中偏病眼,禁烟禁酒却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鸲鹆

守黑元知分,能言亦任真。

人知不可食,我得自全身。

牛背烟村画,乌群野水春。

从教鹦鹉贵,笼络媚宫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点绛唇

欲问东君,为谁重到江头路。断桥薄暮。

香透溪云渡。细草平沙,愁入凌波步。今何许。

怨春无语。片片随流水。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