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臻师二首(其一)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从前离开灵山并未扫净尘埃,如今来到沧海却想寻找明珠。
在楞伽山顶那清静之地,善眼仙人是否还记得我?

注释

昔去:过去。
灵山: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拂席:扫除座位表示尊敬或告别。
沧海:大海,比喻广阔的世间。
求珠:寻觅珍贵之物,此处可能象征智慧或佛法。
楞伽顶上:楞伽山的顶部,传说有佛祖讲法之处。
清凉地:指修行者的清净之地,或极乐净土。
善眼:形容眼神慈悲或智慧。
仙人:神话中具有超凡能力的人。
忆我无:想念我,但不确定是否还记得。

鉴赏

这两句诗是李商隐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情感和期盼。开头两句“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佛经中的故事,另一个则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灵山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灵鹤峰悟道之地,而“昔去灵山非拂席”意在表达过去不曾踏足圣地;沧海求珠,则源自古代传说中的人们为了获取美丽的珍珠而深入危险的沧海。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心境变化,从过去未曾重视的关系到现在渴望重逢。

第三句“楞伽顶上清凉地”继续使用佛教元素,楞伽是印度佛经中的山名,象征着一种高远超脱的精神世界。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渴望重逢的情感。

最后一句“善眼仙人忆我无”则表现出一种淡然若失的境界。“善眼”指的是有慧眼识别真理的人,“忆我无”则是在说这位仙人对于诗人的思念毫不在意。这句话既是对朋友超脱尘世的一种赞美,也隐含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自嘲。

总体来说,这两句诗通过典故与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友情深厚而又渺茫的认识。

收录诗词(604)

李商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字:义山
  • 号:玉溪(谿)生
  • 籍贯:优美动
  • 生卒年:约813年-约858年

相关古诗词

送臻师二首(其二)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钧天

上帝钧天会众灵,昔人因梦到青冥。

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闺情

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

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袍不得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席上作

淡云轻雨拂高唐,玉殿秋来夜正长。

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