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胡氏溪亭

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

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

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亭子紧邻小溪,风儿无时不在吹拂。
涧边的松树自小就长成深色,野外的苔藓看起来多是红色。
秋雨过后,山中的声音更显清脆,夜晚降临,山色更加深沉。
主人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这与客人的心情大致相同。

注释

亭:亭子。
溪:小溪。
无时:随时。
不:不。
有:存在。
涧松:山谷中的松树。
生便:自小就。
黑:深色。
野藓:野外的苔藓。
看:看上去。
多:大多。
红:红色。
雨足:秋雨充足。
秋声:秋天的声音。
后:之后。
山沈:山色沉寂。
夜色:夜晚的景色。
主人:主人。
能:能够。
守静:保持宁静。
略:大致。
客心:客人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首句"亭与溪相近,无时不有风",设定了一个风景宜人的场所,溪水潺潺,与亭台遥相呼应,不论何时,都能感受到那清新的风。

接着"涧松生便黑,野藓看多红",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展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层次。山涧中的松树郁郁葱葱,呈现出深沉的绿色,而野外的苔藓则在秋风中泛着红意,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和谐。

"雨足秋声后,山沈夜色中"一句,则将时间推进至秋雨之后,山谷间充满了秋天特有的声音,而当夜幕降临,大地便沉浸在深邃的夜色之中。这里不仅描绘了景象,也传达了一种静谧与深远。

最后两句"主人能守静,略与客心同"表明了主人对于这份宁静的珍视,同时也与来访的游客心灵相通。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美好寄托,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倾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静雅、生命力旺盛的山谷世界。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是一曲颂扬自然与内心宁静的抒情诗篇。

收录诗词(173)

朱庆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26

相关古诗词

题娥皇庙

娥皇挥涕处,东望九疑天。

往事难重问,孤峰尚惨然。

夜深寒峒响,秋近碧萝鲜。

未省明君意,遗踪万古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题钱宇别墅

林居向晚饶清景,惜去非关恋酒杯。

石净每因杉露滴,地幽渐觉水禽来。

药蔬秋后供僧尽,竹杖吟中望月回。

红叶闲飘篱落迥,行人远见草堂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寄王秘书

唯求买药价,此外更无机。

扶病看红叶,辞官著白衣。

断篱通野径,高树荫邻扉。

时复留僧宿,馀人得见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题崔驸马林亭

选居幽近御街东,易得诗人聚会同。

白练鸟飞深竹里,朱弦琴在乱书中。

亭开山色当高枕,楼静箫声落远风。

何事宦涂犹寂寞,都缘清苦道难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