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泼赴云中

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

百战能誇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

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

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胆应碎。

匈奴破尽人看归,金印酬功如斗大。

形式: 古风

翻译

年轻的黄骢骑士挥舞双戟,目光所及,旁人都退避三分。
他征战无数,被誉为陇上英勇儿郎,如今又成为云中游侠。
寒风吹过大地,天地间充满苍茫之感,边塞的号角声首先响起,凄凉悠长。
在军营中,夜晚借石敲击取火,清晨在河边凿冰取水以备早餐。
前锋部队直指阴山之外,敌人的骑兵见此情景,胆战心惊。
匈奴军队被彻底击败,胜利归来,他们的功勋巨大,奖赏的金印如同斗大。

注释

黄骢少年:指骑着黄马的年轻勇士。
舞双戟:挥舞两把戟作为武器。
皆辟易:都避开他的视线,感到畏惧。
陇上儿:指在陇右地区(今甘肃一带)勇猛善战的人。
云中客:比喻游侠或边疆的游子。
横吹:边塞的号角声。
夜火:夜间点燃的火光,用于传递信号或取暖。
朝浆:早晨的水,可能指军中的饮水。
阴山外:古代北方的山脉,这里指战场。
虏骑:敌人的骑兵。
金印:古代象征权力和荣誉的贵重奖赏。
酬功如斗大:形容奖赏非常丰厚,如斗(古代容量单位)般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青年将领黄骢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开篇“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表明黄骢年轻有为,手持双戟,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一望众人都感到畏惧。接下来,“百战能誇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则强调了他的战斗经验丰富,即使是身处险境也如同在云端漫步,轻松自如。

“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描绘了一幅边塞的萧瑟景象,寒风呼啸,大地弥漫着凛冷的气息,而军中传递夜火和河畔汲水的情形,更添几分战场上的肃杀。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则具体展现了边塞军营中的艰苦生活,士兵们在严寒的气候里敲击石头以传递信息,在结冰的河岸上凿冰取水。

“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胆应碎”表达了黄骢军队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对敌人的震慑,敌人如同被击破的胆一样,失去了斗志。

最后,“匈奴破尽人看归,金印酬功如斗大”则是对战争胜利后的场景描写,匈奴被彻底打败,人们纷纷归来,黄骢因战功显著而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奖赏。

这首诗语言强烈,意象丰富,通过对黄骢英勇战斗的描述,展现了唐代边塞战争的艰苦与辉煌。

收录诗词(164)

韩翃(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字:君平
  • 籍贯:南阳(今河南南阳)
  • 生卒年:754

相关古诗词

送别郑明府

长头大鼻鬓如雪,早岁连兵剑锋折。

千金尽去无斗储,双袖破来空百结。

独恋郊扉已十春,高阳酒徒连此身。

路傍谁识郑公子,谷口应知汉逸人。

儿女相悲探井臼,前功岂在他人后。

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

形式: 古风

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

敛版辞汉廷,进帆归楚幕。

三江城上转,九里人家泊。

好酒近宜城,能诗谢康乐。

雨晴西山树,日出南昌郭。

竹露点衣巾,湖烟湿扃钥。

主人苍玉佩,后骑黄金络。

高视领八州,相期同一鹗。

行当报知己,从此飞寥廓。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

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

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

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送李湜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

莫嗟太常屈,便入苏门啸。

里在应未迟,勿作我身料。

轻云日下不成阴,出对流芳搅别心。

万雉城东春水阔,千人乡北晚花深。

旧竹青青常绕宅,到时疏旷应自适。

佳期纵得上宫游,旅食还为北邙客。

路出司州胜景长,西山翠色带清漳。

仙人矶近茱萸涧,铜雀台临野马冈。

屡道主人多爱士,何辞策马千馀里。

高谭魏国访先生,修刺平原过内史。

一举青云在早秋,恐君从此便淹留。

有钱莫向河间用,载笔须来阙下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