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肃悯公传二首(其二)

尚书非乐践危机,社稷担当合付谁。

终古天心初莫定,千年国是久方知。

汾阳旧食生前报,肃悯初刊殁后碑。

碧瓦庙檐春有力,古松挺铁两三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此诗《读于肃悯公传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于肃悯公的追忆与评价,展现了对国家命运、个人责任以及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首联“尚书非乐践危机,社稷担当合付谁”,开篇即以疑问的语气提出,是否有人愿意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在面对危机时勇于站出来。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在国家危难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颔联“终古天心初莫定,千年国是久方知”,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里的“天心”可以理解为上天的意志或国家的根本利益,“终古”和“千年”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问题解决的艰难。这句诗表达了对于国家治理持久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最终找到正确道路的期待。

颈联“汾阳旧食生前报,肃悯初刊殁后碑”,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说明个人功绩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汾阳旧食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功臣的恩赐,而“生前报”意味着他们的贡献在生前得到了认可;“肃悯初刊殁后碑”则是说在他们去世后,他们的事迹被刻在碑石上,供后人铭记。这两句话体现了对历史功勋的尊重和对个人牺牲的纪念,同时也暗示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尾联“碧瓦庙檐春有力,古松挺铁两三枝”,以自然景象作为结尾,寓意深远。碧瓦庙檐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春天的力量则代表了生机与希望。古松挺铁两三枝,既描绘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也暗喻了历史人物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影响如同古松一般,依然挺立不倒,激励后人。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了对过去英雄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读于肃悯公传二首(其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还蕴含了对国家、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探讨,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收录诗词(328)

张琦(君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越州怀古

句践雄图得计来,苧萝山外起高台。

浮云故堞终无尽,去国扁舟遂不回。

郭索上田秋水暗,鸬鹚拂树野亭开。

伤心更有云门寺,头白山僧扫劫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望夫石

一别夫君几暮朝,山花堕髻不妆翘。

眼随斜日应难落,骨立荒江未肯销。

梦里天鸡霜渺渺,耳边山鬼雨潇潇。

业身定是灵妃化,越水湘烟对寂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三节

练麻绩雨共黄昏,促膝寒灯亦自温。

一代蘋蘩吾与汝,百年门户废而存。

分明冰雪传心事,指点杯棬付子孙。

草野宁无良史笔,掇书遗事古今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都氏节义堂

二字双悬节义名,人间此处指都卿。

鸳鸯早别镜中影,母子相依兵后情。

令女肺肝今尚尔,公孙气骨久如生。

年年一点天心在,风雨阶前开决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