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所作的《赠李世卿六首》中的第六首。诗人以登山和观海为喻,探讨了事物的大小、高低以及认识的局限性。"上上昆崙峰,诸山高几重"描绘了攀登昆仑山的壮丽景象,暗示了知识探索的艰难与层次。"望望沧溟波,百川大几何"则借大海的浩渺,表达对世间万物规模的疑问。
"卑高入揣料,小大穷多少"进一步强调了衡量事物的困难,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穷尽事物的全部。最后两句"不如两置之,直于了处了",诗人提出一个哲理性的观点:与其在大小、高低的比较中困惑,不如直接面对事物的本质,达到一种通达的境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差异,直面事物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