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杭州西湖及其周边寺庙的深情回忆与感慨。首联“昭庆法坛经几戒,净慈禅院若为参”以昭庆法坛和净慈禅院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在这些神圣之地修行的追忆,同时也提出了对如何深入探索这些寺院奥秘的疑问。
颔联“藕居花发何年盛,虎跑泉分孰处甘”则转向自然景观,通过描述盛开的荷花和甘甜的虎跑泉水,唤起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自然之美与精神追求之间的联系。
颈联“多少僧存灵隐寺,有无人到紫阳庵”将话题转至僧侣与寺庙,表达了对灵隐寺僧侣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紫阳庵是否有人探访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生活及精神寄托的向往。
尾联“两高峰顶谁常住,拟欲从师一一谈”以两座高峰为象征,提出关于永恒与短暂、常住与变迁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希望与高僧深入交流,探讨人生真谛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湖及其周边寺庙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自然与精神追求的感悟,以及对智慧与知识渴望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