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金代诗人刘从益对刘少宣的回应之作,通过对比杨刘(杨亿和刘筠)的文学风格与杜甫、江西诗派的关系,表达了对当时文风的看法。诗中提到“杨刘变体号西昆”,指出了杨亿等人在文学上的革新尝试,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模仿过度的问题,“窃笑登坛子美村”则暗讽了这些模仿者在文学成就上不及杜甫。
接着,诗人指出“大抵俗儒无正眼”,认为当时的文人学者缺乏独立判断力,只知盲目追随,而“唯应后世有公言”则寄希望于未来的公正评价。通过“光生杜曲今千丈,?出江西本一源”两句,诗人强调了杜甫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江西诗派与杜甫之间的传承关系,暗示了文学创新应当基于深厚的传统根基。
最后,“此道凌迟嗟久矣,不才安敢擅专门”表达了对当时文风衰微的感慨,并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敢独断专行,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批评与自省中,展现了对文学传统的尊重与对创新精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