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耕二首(其二)

铃斋日日簿书尘,不觉光阴暗里侵。

忽见前山有花发,始知今岁已春深。

边风尚有寒吹面,腊雪全无早系心。

忧国忧民平日事,新来赢得白盈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官场忙碌与自然季节变换之间的对比,以及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首句“铃斋日日簿书尘”形象地展现了官府日常的繁忙与文书工作的繁重,暗示了诗人作为官员的日常工作状态。接着,“不觉光阴暗里侵”表达了时间悄悄流逝,诗人对此似乎并未察觉,流露出一种时间易逝、岁月匆匆的感慨。

“忽见前山有花发,始知今岁已春深”两句,通过突然发现远处山上的花朵开放,意识到春天已经深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感知联系起来,暗示着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恍然大悟。同时,这也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希望,与下文的忧国忧民之情形成鲜明对比。

“边风尚有寒吹面,腊雪全无早系心”则进一步描绘了边疆的寒冷与冬雪的景象,与春天的温暖形成对比,暗示边疆的艰苦与动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担忧。这里“腊雪全无早系心”可能意味着诗人对过去冬天的忧虑已经消散,转而关注当前的边防形势。

最后,“忧国忧民平日事,新来赢得白盈簪”表达了诗人长期为国家和人民忧虑的心境,以及因年华老去而感到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白盈簪”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与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对自然季节变化的敏感、对国家边防安全的忧虑,以及对个人生命衰老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收录诗词(26)

吴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吴柔胜第三子。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初,卒于理宗宝祐五年,年约六十八岁左右。嘉定七年中进士,调建德主簿。丞相史弥远在馆中留他,将授以开化尉,他谢道:“甫得一官,何敢躁进。”弥远就不再强他。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又力战有功。拜参知政事,未几,卒。渊著有《退庵集》、《退庵词》奏议及易解,《宋史本传》传于世

  • 号:退庵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0—1257年

相关古诗词

峨眉山

一带天分南北限,两眉烟锁古今愁。

却思太白惊人句,影入平羌江水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江南麦

江南麦似草离离,胡马贪青隔岸嘶。

惊得村翁多计较,旋樵桑苇缚疏篱。

形式: 七言绝句

赋吴门上元

村翁看了上元归,正是西楼月落时。

誇道官衙好灯火,不知浑尔点膏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题经略台

维攀白玉龙,曾上黄金台。

指挥十二州,意气何快哉。

江上只如旧,四面画图开。

慨怀出奇略,何地不生才。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