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三夜用灯牌字韵凑成一诗与诸宾一笑

赤壁当年赋子虚,西风忽复到菰蒲。

蟾蜍影里千秋鉴,蟋蟀声中七月图。

诗思飘飘入云汉,歌声隐隐动江湖。

万家箫鼓连灯火,见说来年此事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当年在赤壁写下华丽篇章,西风忽然又吹过菰蒲旁。
月光下千年如镜照世间,夏夜蟋蟀鸣叫绘出七月图景。
诗人的思绪飘向星河之上,歌声低沉撼动江河湖海。
万家灯火伴随着箫鼓喧天,听说明年这样的盛事不会再有。

注释

赋子虚:指《赤壁赋》中的华丽文辞,借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西风:秋风,代指历史的流转。
蟾蜍影:指月亮,古人常以月为镜。
七月图:借指盛夏景色,寓意时光流转。
云汉:天河,形容诗人的思绪高远。
箫鼓:古代乐器,此处形容热闹的庆祝场面。
此事无:指这样的盛事不再重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的作品,通过对比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悟和独特情怀。

"赤壁当年赋子虚"一句,直接点出了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而"西风忽复到菰蒲"则是通过自然景象,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这里的"西风"不仅是一个季节的标志,更承载着历史变迁的悲凉。

接下来的两句"蟾蜍影里千秋鉴,蟋蟀声中七月图",通过蟾蜍(即青蛙)和蟋蟀(即知了)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那些微小生命的关注,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时节发出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诗思飘飘入云汉,歌声隐隐动江湖"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他的诗思和歌声似乎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与自然界产生共鸣。

最后两句"万家箫鼓连灯火,见说来年此事无"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即便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大事,在岁月的长河中也会逐渐被遗忘。这里的"万家箫鼓连灯火"描绘了一种热闹非凡的景象,而"此事无"则表现了对历史记忆消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二月晦

塞上明妃马,江头渔父船。

新雠谁共雪,旧梦不堪圆。

遗恨常千古,浮生又一年。

何时暮春者,还我浴沂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入山即事

江流风㶁㶁,云薄雨丝丝。

上马忙呼伞,巡檐静看棋。

露天厨作泞,沙地水生池。

秉烛留前夕,兹游更绝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入浙东

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

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

漠漠长淮路,茫茫巨海涛。

惊魂犹未定,消息问金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十二月二十日作

家国哀千古,星霜忽一周。

黄沙漫故道,白骨委荒丘。

许远死何晚,李陵生自羞。

南来冠不改,吾且任吾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