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诗人谢复在雪天中的所见所感。诗中以“东皇失其御,十日无精光”开篇,巧妙地将太阳与天帝相联系,暗示了阳光的缺失,引出接下来对雪景的描写。滕六作为雪神的前驱,展现了雪势的猛烈与肆意,通过“回风恣清狂”形象地描绘了风雪交加的景象。
接着,“晨光炫银海,檐滴更漏长”两句,将雪后的世界比作银色的海洋,同时通过“更漏长”暗示时间的缓慢流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诗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面对如此景象,不禁生发出深深的感慨。
“我发日已白,对此重感伤”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叹。接下来,“披氅学王恭,展卷怀孙康”两句,通过模仿古人的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文雅风度,也寄托了对古代贤士的怀念之情。
最后,“哀彼下土人,大半亏衣粮。履敝东郭跣,门闭袁安僵”描绘了因雪灾导致的民生疾苦,百姓生活困顿,衣食短缺,甚至有人无处可避,只能冻僵于门外。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诗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
“愿言早开霁,万象熙春阳”则表达了诗人对结束严冬、迎来春天的渴望,寓意着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