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史谨的《山居和茅山张外史韵》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山居图景。首句“长松阴处藓斑斑”以长松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苔藓的斑驳增添了岁月的痕迹。次句“松下柴门昼不关”则透露出主人的随性与隐逸,柴门常开,仿佛在邀请来访者共享这份山野之趣。
第三句“一片山光来鸟背”,通过鸟儿飞翔时带过的山光,展现出山色的灵动与空灵之美,富有动态感。接下来的“数声渔唱隔溪湾”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渔歌的悠扬穿过溪流,增添了生活的烟火气息。
“洞天不雨云常湿”运用了道教典故,形容山中的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湿润,增加了神秘感。而“阆苑无书鹤自閒”则借仙鹤的悠闲自在,表达诗人对超脱尘世的理想追求。
最后两句“忆访茅君骑虎去,紫箫吹月过前山”以想象收尾,诗人回忆起拜访茅君(可能指道教仙人)的情景,骑着老虎穿行月光之下,充满了浪漫与奇幻色彩,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