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对静坐修行的深刻理解与向往。诗人以“天地一劳区,人世苦鹿鹿”开篇,将人世的忙碌与辛苦比作鹿在林中奔跑,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奔波与劳碌。接着,“角利复角名,终岁疲奔逐”进一步强调了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和名声而终年劳碌不已的状态。
“劳故不能静,能静即是福”揭示了劳碌与静心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然而,“境静心不静,寸衷尘万斛”则指出即使身处宁静的环境,内心若充满杂念,仍然无法达到真正的平静。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心静身不静,何处避凡俗”则表达了即使心灵得以平静,身体仍需面对世俗的纷扰,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内心平静的困难。最后,“君家有仙灯,华阳得道足”赞美了许凤山拥有能够引导心灵平静的智慧与力量,而“观君静坐图,令我意枨触”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与共鸣。
“安得出红尘,把臂入深谷”则是诗人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够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找到心灵的归宿。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对静坐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洞察与超越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