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的释正觉所作,名为《颂古二十一首(其六)》。诗中以“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开篇,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光芒四射的境界,暗示了某种精神或心灵的至高状态。接着,“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表达了诗人曾经对其有所敬仰和供奉,而现在再次直接面对或体验到了这种神圣的存在。
“黄鹤楼前共语时,白蘋红蓼对江湄”两句,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意象,黄鹤楼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而白蘋、红蓼则是江边常见的植物,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场景,仿佛诗人与某种超然之物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了对话。
最后,“衷肠已诉无人会,惟有清风明月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沉情感,虽然他已将心中的话倾诉,但似乎无人能真正理解,只有清风和明月能够倾听和理解他的心声。这种孤独而深刻的自我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真理、智慧或某种超越世俗理解的事物的追求和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探讨了人与宇宙、心灵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追求真理和智慧过程中的孤独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