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虞长洲游虎丘

寻壑复经丘,人看李郭舟。

藤花多背日,桐叶最知秋。

虎去藜藿尽,龙归蛙黾愁。

振衣临石壁,未羡习池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虞长洲一同游览虎丘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寻壑复经丘,人看李郭舟”,开篇即以动态的行进描绘出游览的场景,仿佛读者也随着诗人的脚步,穿越山峦,经过丘陵,沿途观赏着自然风光。这里巧妙地将“李郭舟”这一典故融入其中,不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同舟行江海,共赏美景。

颔联“藤花多背日,桐叶最知秋”,进一步深入描绘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藤花背日而生,桐叶则在秋风中摇曳,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季节的变化,也寓意着诗人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背日的藤花与知秋的桐叶,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映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颈联“虎去藜藿尽,龙归蛙黾愁”,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界的动植物以情感,虎去后,野草丛生,龙归后,蛙黾(一种小型青蛙)感到忧愁。这一联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更蕴含了诗人对生态平衡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状态的同情与关怀。

尾联“振衣临石壁,未羡习池游”,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超然态度。振衣,意为抖擞精神,展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洒脱与自信。临石壁,意味着诗人站在峭壁之上,俯瞰群山,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未羡习池游,则表明诗人并不羡慕世俗的游乐,而是更倾向于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超然态度,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和谐生态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之情。

收录诗词(697)

程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 字:致道
  • 号:北山
  • 籍贯:衢州开化(今属浙江)
  • 生卒年:1078—1144

相关古诗词

移竹

寓目无清致,兴怀要此君。

影移千亩月,枝散五湖云。

凤实和筠得,龙苞带箨分。

伤根同柏大,剪叶异芝焚。

拔筱衣沾粉,连鞭藓破纹。

虚心宁择地,直节任离群。

但欲通三径,何须比万军。

凛然真玉立,蔓草即堪耘。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和友人陈傅道师仲司录遣兴之作

急景去不返,官游心易阑。

死生交道绝,冷暖世情看。

适俗须多可,随缘亦大难。

一年还欲尽,三界直无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沙塞松江

三江既入今安有,万化无端去莫留。

蟹蚌失波枯斥岸,蛟龙移窟见沙洲。

水穷范蠡扁舟返,海变麻姑两鬓秋。

通塞正应天数在,荷蓑持锸直堪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晓起

霜林一望极空寒,晓鼓催人觉梦残。

黄雾带晴江渺渺,劲风翻影露漙漙。

香飘引篆新添火,发密胜簪慢整冠。

藏拙懒便惟少事,兴来闲借远山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