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觉地颂(其三)》由唐代诗人惟劲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对人生、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首先,“我慢痴山高屹屹”,诗人以“痴山”比喻内心的执着与愚痴,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追求欲望时,往往陷入自我束缚的困境。“无明欲海杳溟溟”,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无尽的欲望中迷失方向,如同在深不可测的海洋中漂泊,找不到归途。
接着,“每逐旃陁憍诳友,常随猛兽作悲鸣”,通过“旃陁憍诳友”和“猛兽”这两个形象,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虚假朋友的误导,以及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如同猛兽的悲鸣,让人感到无助和痛苦。
“自性转识翻为幻,自心幻境自心惊”,这两句强调了个体内心的转变和觉醒的重要性。人的心性在不断变化中,有时会将现实误解为幻象,而这种自我认知的觉醒,能够让人认识到内心的恐惧和幻境,从而产生警醒。
“了此幻性同阳焰,空花识浪复圆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洞察,认为一切如梦似幻,如同阳光下的泡沫和海浪中的幻影,最终都会回归到生命的本源,实现内在的圆满。
“太虚忽觉浮云散,始觉虚空本自清”,这两句描绘了心灵的净化过程,如同天空中的浮云散去,展现出天空的清澈。这象征着人们在经历了种种迷惑和挣扎后,最终能够认识到心灵的纯净和自由。
最后,“今古湛然常皎莹,不得古今凡圣名”,诗人以“今古湛然常皎莹”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真理,即无论古今,心灵的光辉始终明亮而纯净。同时,他提醒人们不要被“凡圣名”所束缚,即不要过分追求世俗的荣誉或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
综上所述,《觉地颂(其三)》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类内心的困惑、觉醒与解脱的过程,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富有哲思,也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