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旅次

作客云间还几日,偏于节物感踟蹰。

一枝斑竹能思楚,半尺银鲈可住吴。

避老长年封破镜,算归终日秣神驹。

预愁度岭无他事,只是西风吹白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华亭旅次》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鸣雷所作,描绘了诗人作为客居者在云间(今上海松江)的所见所感。诗中充满了对季节变换和地方风物的细腻观察,以及对时间流逝与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联“作客云间还几日,偏于节物感踟蹰”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客居者,并以“云间”这一地名暗示了其所在之地的高远与超脱。同时,“节物”二字引出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感知,而“感踟蹰”则透露出诗人面对自然更迭时内心的复杂情绪。

颔联“一枝斑竹能思楚,半尺银鲈可住吴”运用了典故,斑竹(湘妃竹)与楚地相关,银鲈则是吴地的特产。这两句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异乡生活的适应。斑竹的联想让人想起楚地的美丽与哀愁,而银鲈则勾勒出江南水乡的宁静与富饶。

颈联“避老长年封破镜,算归终日秣神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避老长年封破镜”可能暗喻诗人试图逃避岁月的无情,但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如同破碎的镜子无法复原。后一句“算归终日秣神驹”则表达了对回归故土的渴望,但实际行动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实现,如同精心照料的骏马,却只能在心中驰骋。

尾联“预愁度岭无他事,只是西风吹白须”收束全诗,诗人预感到即使回到故乡,也难免会面对岁月的无情,西风不仅吹动着自然界的万物,也吹白了诗人的鬓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衰败。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收录诗词(73)

王鸣雷(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白门道中

萧萧烟树六陵东,燕子双双飞故宫。

秋草马嘶行客岸,夕阳楼捲聚鸦风。

而今不复为京洛,此地曾闻属镐丰。

陵谷从来桑海变,江枫何似建康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秋日登滕王阁

一束临流四面清,滕王高阁敞秋声。

白云带雁归江楚,青草随人入石城。

酒不终杯何处醉,诗因满首已留名。

南州亦在孤帆里,怀抱空伤孺子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金陵道中寒食雨

吴山越树雨凄凄,寒食新诗马上题。

蹴鞠客闲芳草地,鞦韆人睡海棠西。

白杨古墓无三月,绿酒渔家有两堤。

松柏青青陵寝上,只今唯听鹧鸪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长安道

妾本长安儿,生长长安道。

生不识长安,梦是长安路。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