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怀古四首(其三)

当时谋国太匆匆,孝直何须复论功。

若使炎灰应未烬,美髯还自报曹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陶朗先所作的《标题:矶怀古四首(其三)》中的第三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情感寄托。

首句“当时谋国太匆匆”,诗人以一种感慨的口吻,回顾历史中某位谋国者的匆忙与紧迫,暗示了这位历史人物在国家大事面前的决断与行动之快,可能并未充分考虑长远影响。这种“太匆匆”的描述,既是对历史人物行为的客观评价,也蕴含着诗人对其决策过程的反思。

次句“孝直何须复论功”,这里的“孝直”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杨修,字德祖,因其聪明才智而受到曹操的赏识。诗人在此引用杨修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深思。诗人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功绩,无需再过多讨论,因为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评判者。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评价的审慎态度。

后两句“若使炎灰应未烬,美髯还自报曹公”,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这里“炎灰”借指三国时期的战乱与动荡,“美髯”则指杨修的外貌特征,也是其智慧与身份的象征。诗人设想如果历史的烽烟未曾消散,杨修依然能够凭借其智慧与勇气,向曹操(曹公)报效,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人物潜在能力的肯定与惋惜。这不仅是对杨修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历史进程的一种反思,暗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它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更蕴含着对历史、人生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

陶朗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矶怀古四首(其四)

不枉怀沙此一隈,奔涛多自蜀山来。

欲将心事随流水,怕入吴江去不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青溪东塔

杰构当年旧,输工此日新。

层层增玉砌,面面拓金轮。

宝顶俄擎日,颓阑乍拂尘。

寥寥今古事,兴废一相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游马城神台寺

白云看不尽,迤逦到神台。

路踏千松入,碑残一藓开。

廊风惊鸽起,山雨报僧回。

坐久生幽思,名心半已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晚宿流和梦中得燕市一联不解所指续成之

少小雄心慕远征,由来几欲请长缨。

灭吴应著沉碑绩,谕蜀堪传作檄名。

燕市旧分官柳嫩,塞垣新寄陇梅清。

亦知羌笛多凄断,遮莫临风弄数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