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言怀

此身已觉此生浮,去作云山老比丘。

古寺闲门人莫问,寒绡蒙首涕慵收。

道林风月心能了,子美工夫志未酬。

为问太原王处士,一瓯春露可同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次韵言怀》。诗中描绘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与超然,以及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与追求。首句“此身已觉此生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仿佛自己在虚幻的世界中漂浮不定。接着,“去作云山老比丘”则表明诗人渴望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成为一位修行的僧侣。

“古寺闲门人莫问”一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选择远离尘嚣、静谧清幽的古寺作为修行之所的愿望。这里“闲门”既指古寺之门常闭,也暗示了诗人希望避开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寒绡蒙首涕慵收”则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即使泪水如寒绡般凝结在头上,也不愿轻易擦拭,或许是在表达对过去或某种情感的不舍与留恋。

“道林风月心能了”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认为风月等自然景象都能映照出心灵的真谛。而“子美工夫志未酬”则是借杜甫(字子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虽有远大的志向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但尚未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最后,“为问太原王处士,一瓯春露可同不”以设问的方式,邀请另一位高士共同品味春茶,共享宁静与智慧的时光,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的渴望和对精神交流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生活态度、修行境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哲学和艺术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次韵宿圣溪庄

家声十辈拥朱轮,更畜青牛解斗奔。

应念高楼闲舞袖,故凭山月洗吟魂。

助舂泉落量云谷,输税人归吠甑村。

被冷夜晴成好梦,马随香雾入修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次韵拉空印游芙蓉

翰墨平生气吐霓,诗成先喜示筠溪。

山中见客应偏好,笔力知公不肯低。

夜寂据梧饥鼠出,岩空同听怪禽啼。

上方闻说非人世,更陟缘云第几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次韵纵目亭

高情与客凭栏处,便觉身藏语笑中。

已许此生当乐死,不辞老去坐诗穷。

遥知兵卫戎衣盛,只欠花轮小袖红。

绝境天藏今日献,千峰登睫岂人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游鹿头山

吐词秀似出盆丝,好古幽情八咏思。

论字来寻鲁公碣,因诗曾访少陵祠。

留题楚俗争传去,懒赋山灵必有词。

定价文章比珠玉,此篇不独慰吾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