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宜兴舟中见霅川诸山

八年不见此山青,一见殊增老眼明。

鬓发已从霜露改,翠屏只在水天横。

纤尘不染皆秋色,久间相于若世情。

朝爽夕佳常领略,去来争似钓舟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八年未曾见到这青山依旧翠绿,一旦重逢却让我老眼更加明亮。
鬓边的白发已经换成了霜雪,那如画的翠屏依旧静默地横亘在水天之间。
连细微尘埃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长久以来的思念如同世间的情谊一般深厚。
无论是早晨的清爽还是傍晚的美好,我都常常尽情欣赏,离去和归来又怎能比得上乘舟垂钓的轻松自在。

注释

八年:指时间之长。
殊:特别,格外。
霜露:比喻岁月的痕迹。
翠屏:形容青山如屏风般翠绿。
久间:长时间以来。
朝爽夕佳:早晨的清爽和傍晚的美好。
争似:哪里比得上。
钓舟轻:形容乘舟垂钓的轻松自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宜兴山景的感受和变化。开头两句“八年不见此山青,一见殊增老眼明”表达了时间流逝和个人感受的深刻变化,山依旧是那片绿色,但诗人的感觉却因为年龄增长而更加敏锐。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物有着更为深入和细腻的观察。

“鬓发已从霜露改,翠屏只在水天横”两句,则是用白发比喻时光的流逝以及山色依旧横亘于水天之间,展示了诗人对时间和自然永恒性的感慨。

“纤尘不染皆秋色,久间相于若世情”这两句强调了景物本身的纯净,以及诗人与之之间长久而深厚的情感联结。这里的“秋色”可能是指一种淡远、宁静的景象,也映射出诗人的心境。

最后,“朝爽夕佳常领略,去来争似钓舟轻”则描绘了诗人对宜兴山水景色的经常领略,以及那种如同轻舟在水面上漂浮般的悠闲和自在。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享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比时间的流逝和个人感受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宜兴山水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自然永恒性的哲思。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过忠州访酆都观(其二)

迥绝尘埃表,宁无造物司。

鹿驯贪客过,龙老恶人窥。

丹去炉仍在,云生洞愈奇。

归舟天尽际,杖履复何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过忠州访酆都观(其一)

是山来自古,与世类相忘。

雨染新苔翠,风吹老柏香。

神仙多汉魏,祠像半隋唐。

几许烟霞侣,相从老此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过清湘洮阳驿和方孚若韵

问驿寻梅路渐深,壁间谁帖迈来禽。

困诗感叹人才旧,投笔惭书岁月今。

访古暂陪湘水浒,忧时远到雪山阴。

牧羝持节畴能似,空倩宾鸿为寄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过鄂渚登南楼

壮游几度上南楼,今度重来二十秋。

俯仰之间只犹昨,登临何处是无愁。

好山常在世青眼,此水如斯人白头。

老兴未阑明月上,归欤笠泽有扁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