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刘秉忠的《乾荷叶》以荷叶为题,描绘了荷叶在秋日的景象,充满了深秋的萧瑟与静美。
“乾荷叶,映枯蒲。” 开篇即以“乾”字点明荷叶干枯的状态,与周围的枯蒲相映衬,营造出一幅秋日荒凉的背景。荷叶虽已干枯,但依然挺立,展现出坚韧的生命力。
“柄折难擎露。” 荷叶的茎干已经折断,无法再支撑起上面的露水,露珠滴落,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衰败之态。
“藕丝芜。” 藕丝在这里象征着荷叶下残留的藕根,即使在枯萎的荷叶中,藕根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隐喻着生命的延续和不屈。
“倩风扶。待擎无力不成珠。” 面对微风,荷叶试图重新挺立,但力量已尽,无法将露珠凝聚成珠,只能任其散落。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荷叶以情感,展现了它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脆弱。
“难盖宿、滩头鹭。” 最后一句点明了荷叶的最终命运——无法为滩头的鹭鸟提供遮蔽,预示着生命的终结。整首诗通过对荷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蕴含了对生命短暂与脆弱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元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