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潜为苏轼(东坡先生)所作的挽词之一,展现了对苏轼忠诚国家、不慕浮华、直言敢谏、心系百姓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与哀悼。
首句“少年持国论”,描绘了苏轼年轻时便已展现出对国家的深沉关怀与远见卓识。他不羡慕洛阳的繁华生活,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政治舞台,立志为国家效力。
“抗疏忘机骫,危言骇搢绅”两句,进一步刻画了苏轼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形象。他不顾个人得失,勇于上疏朝廷,提出批评与建议,即使面对可能的贬斥与风险,也毫不退缩。他的言论往往能震撼朝中大臣,显示了其非凡的勇气和正直。
“丹衷那有谓,康济在斯民”表达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和最终追求。他以赤诚之心,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福祉,认为个人的荣誉与利益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使民众得到真正的安乐与发展。
最后,“竟谪江湖去,端居寂寞滨”则暗示了苏轼因政治斗争而遭贬谪的命运。尽管远离了权力中心,身处偏远之地,但他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继续关注着民间疾苦,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深情地赞颂了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卓越贡献和高尚情操,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人物离世的深切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