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林待用所画山水为王员郎作

王君此画来何从,自言昨得之林公。

公心欣然为挥写,苍烟老树山重重。

莓苔无尘水石净,中有袒裼遐栖翁。

养高习静君夙志,无乃聊寓烟霞胸。

我言是境皆脱洒,朝市亦有山林风。

正闻部符忽相促,淮阳征?行匆匆。

诗人王事念靡盬,未许箕踞休长松。

淮阳莆阳地虽异,公斋对此将无同。

不见濂溪庐阜下,曾志乡关在目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廉所作,名为《题林待用所画山水为王员郎作》。诗中描绘了林待用所绘山水画的意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画中苍烟老树、莓苔水石以及隐居的老翁形象,营造出一种脱俗超凡、远离尘嚣的氛围。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画作的来源与创作过程,林待用在得到画作后,心生欢喜,挥笔写下这幅山水画,画面中呈现出的是苍茫的烟云、古老的树木、清静的水石以及一位袒胸露背、悠然自得的隐士。这不仅反映了林待用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后半部分,诗人杨廉表达了自己对这幅画作的理解与感受。他认为这幅画所展现的境界充满了洒脱与超然,即使是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山林般的清新与宁静。然而,诗人随即提到,由于公务繁忙,自己无法像林待用那样在画前静坐,享受这份宁静,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最后,诗人以历史上的哲学家周敦颐(濂溪)为例,进一步探讨了画作与个人情感、记忆之间的联系。他提到,即使身处异乡,周敦颐依然能回忆起庐山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通过这一对比,诗人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历史的记忆与眼前的画作联系起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林待用山水画的赞美与解读,展现了艺术与自然、理想与现实、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是对画作的欣赏,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54)

杨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莲龟呈祥庆人寿

泥中曳尾尘土缘,何如轻举游红莲。

花开玉井长十丈,瑞钟洛水经千年。

争如老子学辟谷,捉得灵龟当床足。

如雷鼻息撼蓬瀛,一睡交梨一回熟。

形式: 古风

食梨戏作

鹅声鹢鹢梨百颗,多谢乡人远遗我。

放鹅出笼且养之,爱渠日浴当清池。

梨择数颗呼爨仆,缊火爇薪为蒸熟。

擎来去柄削其皮,软脆颇足充吾饥。

记得往年涉远道,南北两京梨最好。

就中二美堪齐驱,雪梨香水天下无。

风滋露味生最上,熟之似员方竹杖。

西江所产涩者多,间如嚼木齿欲讹。

是品只可令熟啖,不比两京熟味淡。

噫嘻凡物皆有宜,岂独区区口腹梨。

形式: 古风

和储静夫户侍元武湖

群公湖上欣持杯,此会难再须徘徊。

百年籍册比铜版,祖皇严令如春雷。

就中半字谁敢裂,冤抑扣之自能雪。

环以波光水气寒,六月那知有炎热。

千棂万牖诸库开,我初见之犹惊猜。

承平户口转增益,但睹万国梯航来。

我朝声教皆渐被,周礼司徒掌舆地。

示来诗句何铿锵,剩有高才敌宾戏。

中洲去岸六七里,犹忆宿湖霄曳履。

画船上锁金钥收,极目惟看渺瀰水。

一来五日耗不通,纱窗夜夜明晴虹。

魂清少寐歌达旦,馀音下撼蛟龙宫。

廿年不到湖上路,回首光阴如箭去。

澄波照影衰鬓蓬,自觉容颜已非故。

沿堤高柳仍含烟,钟山一幅罨画然。

无端往事不可问,惟有景物如当年。

形式: 古风

折桂寺

境岂浮屠胜,东南秀此峰。

涧流千丈瀑,崖长万年松。

少室留苍鹿,番君现小龙。

布鞋从此制,云峤寄遐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