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夏良胜所作,名为《读仲锡举祀宋尚书奏议诗以志之》。诗中表达了对宋尚书奏议的赞赏与缅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与政治决策的深刻思考。
首句“一道官河负国储”,描绘了官河承担着国家储粮运输的重要职责,却因年久失修而显得衰败,暗含对历史变迁与国家治理的感慨。接下来,“百年疏凿失前驱”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治理的缺失,使得原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官河失去了最初的效能。
“猬螗故纸墨犹湿,华衮人言扫不除”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历史文献比作“猬螗”(一种昆虫)的旧纸,虽经岁月侵蚀,但其中蕴含的知识与智慧依然鲜活,如同“墨犹湿”。同时,也借“华衮”(古代高级官员的礼服)被“人言”(舆论)扫除,表达了对历史评价与个人名誉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建议更非王主事,食功那得宋尚书”则直接点明了对宋尚书的赞誉,认为其提出的建议并非出自一般的官员,而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贡献者。这里巧妙地将“食功”(享受功劳)与“宋尚书”联系起来,既是对宋尚书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历史上那些真正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者的致敬。
最后,“从今人胜天才定,两跃芳声半简馀”表达了对未来人才的期待与信心,认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能够留下芳名的,是那些超越时代、勇于创新的人才。这不仅是对宋尚书的纪念,也是对后世人才的一种激励与期许。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人才价值的独到见解,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