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三际上人一首

蓬莱牟子国,释者有高秀。

早入不二门,禅枝荫海岫。

常怀古金人,思与灵境遘。

秉锡为方游,始驾秦淮舟。

宝志谒灵谷,华林竟何求。

遥探补陀迹,孤踪赴明州。

潮音巉岩洞,乘涛忽而至。

持尔慧锷心,恍惚逢大士。

天台五云长,归途指仙乡。

把月坐琼楼,餐霞留石梁。

临安访天目,灉溶两湖绿。

空明荡烦嚣,清猿伴孤宿。

朅来止吴门,百花寓幽刹。

趺观表法幢,贞宗开顿筏。

春风三月时,缅忆清凉处。

万里探五台,往接文殊记。

清舸沂芳川,日弄桃花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三际上人的僧侣,其行踪遍及中国东南沿海的名山大川,从蓬莱牟子国到秦淮河,再到灵谷寺、华林、补陀、天台、五台等地,展现了他深厚的佛教修为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中以“蓬莱牟子国”开篇,引出佛教圣地的概念,随后描述了三际上人早年修行,深入佛学的境界。他“常怀古金人”,表达了对古代佛教文化的敬仰,以及追求与灵性世界相遇的愿望。通过“秉锡为方游”,展现了他四方游历,寻求佛法真谛的旅程。

诗中提到的地点如灵谷寺、华林、补陀、天台、五台等,都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标,象征着佛教修行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三际上人探访这些地方,不仅是为了寻求佛法的教义,也是为了体验自然之美,与天地精神相契。

在“潮音巉岩洞”一段,诗人描绘了三际上人在海上乘风破浪,最终在神秘的洞穴中遇到了“大士”,即佛教中的菩萨形象,暗示了他在修行路上的深刻领悟和精神上的升华。

最后,诗中提到三际上人来到吴门(苏州),在百花盛开的幽静寺庙中静坐,与月光、霞光、空明的山水、清猿相伴,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整个旅程充满了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三际上人丰富的人生旅程和深刻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收录诗词(956)

黄省曾(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闽中谢佥宪庭桂赴湖广一首

西北生浮云,尔卧三山阳。

捧檄镇雄藩,云卷苍天张。

綵鹢浮新河,苏台玩莲芳。

黄生江海士,斐然孔门狂。

高车一以过,白衣忽相忘。

挥手自兹去,锦袍耀三湘。

持衡平江夏,皞然黎元康。

苍梧见鸿没,黄陵听歌伤。

金铖秀竹月,赤壁松萝霜。

安陆九井深,衡山五峰长。

夙昔慕此地,何时理行装。

来寻桃花嵓,醉倚桃花傍。

幽索凤眼绣,笑持虎盘囊。

倘遇鹤上人,玉台以徜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孙山人归苕溪草堂一首

山人遗荣者,长啸游三吴。

海上冠服野,客中琴剑孤。

阳春武林去,飞鹤思林逋。

桃李本无言,忽然生西湖。

秋鸿度霜野,茫茫动轻舻。

棹入霅川里,水寒汀草枯。

缅想玄真子,昔代烟霞徒。

结庐追高尘,白云炊雕菰。

萝日理璚篇,江风开玉壶。

故人亦豹隐,肮脏在吴趋。

幸枉瑶音来,慰予长叹吁。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遣兴一首

黄鹤不得意,来栖珠树中。

仙峤隐光辉,万里空天风。

威凤相追随,弄影扶桑红。

谢尔尘嚣子,高飞安可同。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送表弟王曰俞之武冈州岷王府一首

吾闻桃花源,渺在都梁州。

子行往探之,啼猿引仙舟。

吴门一片月,巳挂潇湘秋。

英王得贤幕,扬裾凤凰楼。

访古金城山,衔杯紫芳洲。

若有王乔兴,丹砂应可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