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思六首(其四)

有物莫不由,万古长安道。

区区往来者,总向尘中老。

年年雨洒清,日日风驱扫。

行人竟无迹,涸辙生秋草。

我欲谢帝阍,离居事幽讨。

束载无良辰,几回问苍昊。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幽思六首(其四)》,由元代诗人郝经所作。诗中描绘了长安道上万古不变的景象,以及行人在尘世中的衰老与变迁。

首句“有物莫不由,万古长安道”点明了长安道作为历史长河中不变的见证,无论时间如何流转,它始终如一地承载着过往与未来。接着,“区区往来者,总向尘中老”描绘了无数行人在这条道路上来来往往,最终都归于岁月的尘埃之中,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年年雨洒清,日日风驱扫”两句,以自然界的风雨为喻,形象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更迭。雨水年复一年地洗涤着道路,而每日的风吹过,仿佛在不断地清扫着过往的痕迹,暗示着时光的无情与万物的更替。

“行人竟无迹,涸辙生秋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尽管行人不断穿梭在这条道路上,但最终留下的只是时间的痕迹,如同干涸的车辙中生长出的秋草,既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也寓意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最后,“我欲谢帝阍,离居事幽讨。束载无良辰,几回问苍昊”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与探索。他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内心的平静与真理,但又感叹时机未到,多次向苍天询问答案,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追寻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长安道上的自然景观与人事变迁,深刻反映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和深沉的情感色彩。

收录诗词(154)

郝经(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郝天挺孙。金亡,徙顺天,馆于守帅张柔、贾辅家,博览群书。应世祖忽必烈召入王府,条上经国安民之道数十事。及世祖即位,为翰林侍读学士。中统元年,使宋议和,被贾似道扣留,居真州十六年方归。旋卒,谥文忠。为学务有用。及被留,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书,另有《陵川文集》

  • 字:伯常
  • 籍贯:元泽州陵川
  • 生卒年:1223—1275

相关古诗词

幽思六首(其五)

藏舟泰山巅,偶值怀襄流。

忽从归墟东,直向西海头。

洗日复濯月,光抱空中楼。

扶疏散青红,异气缠九州。

忽焉阁寒沙,伫立令人愁。

明朝早潮来,欲住不得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幽思六首(其六)

景晏念虑歇,支颐坐看山。

起来复何为,结佩纫幽兰。

万事从悠悠,不愧俯仰间。

举杯谢尘世,月落梅花残。

深江总风波,天淡孤鸟閒。

气数当闭塞,我亦方闭关。

形式: 古风

白沟行

西风易水长城道,老泞查牙马频倒。

岸浅桥横路欲平,重向荒寒问遗老。

易水南边是白沟,北人为界海东头。

石郎作帝从珂败,便割燕云十六州。

世宗恰得关南死,点检陈桥作天子。

汉儿不复见中原,当日祸基元在此。

沟上残城有遗堞,岁岁辽人来把截。

酒酣踏背上马行,弯弧更射沟南月。

孙男北渡不敢看,道君一向何曾还。

谁知二百年冤孽,移在江淮蜀汉间。

岁久河乾骨仍满,流祸无穷都不管。

晋家日月岂能长,当时历数从头短。

日暮途穷更著鞭,百年遗恨入荒烟。

九原重怨桑维翰,五季那知鲁仲连。

只向河东作留守,奉诏移官亦何疚。

称臣呼父古所无,万古诸华有遗臭。

形式: 古风

天赐夫人词

八月十五双星会,佳妇佳儿好昏对。

玉波冷浸芙蓉城,花月摇光照金翠。

黑风当筵灭红烛,一朵仙桃降天外。

梁家有子是新郎,芊氏忽从钟建背。

负来灯下惊鬼物,云鬓欹斜倒冠佩。

四肢红玉软无力,梦断春闺半酣醉。

须臾举目视傍人,衣服不同言语异。

自说成都五千里,恍惚不知来此际。

玉容寂寞小山颦,俯首无言两行泪。

甘心与作梁家妇,诏起高门榜天赐。

几年夫婿作相公,满眼儿孙尽朝贵。

须知伉俪有缘分,富者莫求贫莫弃。

望夫山头更赋《白头吟》,要作夫妻岂天意。

君看符氏与薄姬,关系数朝天子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