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何人求死不得死,有士欲生而舍生。
谁谓古今人品异,要于出处自权衡。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人物的选择与决断,探讨了生死观与人生价值的深刻主题。诗人以“何人求死不得死,有士欲生而舍生”开篇,巧妙地运用了反问与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在生死面前,人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前一句“何人求死不得死”,似乎在质疑那些渴望死亡却无法实现的人,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后一句“有士欲生而舍生”,则赞美那些在追求生存的同时,又能超越自我,做出牺牲的人,展现了高尚的人生境界。
接着,“谁谓古今人品异,要于出处自权衡”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指出,尽管时代不同,但人的品质和选择的本质并未改变,关键在于个人如何在面对生死、取舍时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决定。这里的“出处”,既指出生与去世,也暗含着人生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在这两者之间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考量。
整首诗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探讨,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视。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长,鼓励读者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能够基于内心的信念与原则,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
不详
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谷粟桑麻里俗淳,农谈竟夕意弥真。
半壶浊酒陶陶醉,便是羲皇以上人。
绝怜山北松间寺,门径漫漫雪作堆。
衲僧定起夜将半,自拨寒炉分芋魁。
看梅不睡非愁夜,对酒高谈别是春。
水北山南清兴发,迟明踏雪度烟津。
出山两足涴尘土,几夜梦听山中泉。
行到向来结茆处,瘦藤枯树仍风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