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吴晠

襟佩青青白面郎,未成佔毕已飞扬。

深嫌实学规模拙,只把时文日夜忙。

志气峥嵘谋富贵,身心荒落败纲常。

他年穷达皆无据,却笑儒冠误可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身着青绿佩饰的年轻书生,还未完成学业就已心浮气躁。
他深深厌恶实际学问的笨拙框架,整日忙于应试文章。
他的志向高远,一心追求荣华富贵,身心却无所寄托,破坏了伦理纲常。
未来无论贫穷还是显达都没有定数,回头看来,会觉得读书人的头衔也令人惋惜。

注释

襟佩:古代读书人常佩戴的饰品,表示身份或学问。
佔毕:古代书写工具,这里指学业或考试。
实学:实际学问,与应试文章相对。
时文:当时的流行文体,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
峥嵘:形容志向高远,气势非凡。
儒冠:读书人的帽子,代指读书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子,外表光鲜,但学业未成就早早地投身仕途。诗人通过对比实际与理想,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世事的看法。

“襟佩青青白面郎”一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年轻才子的形象,“襟佩”指的是衣带或佩饰,而“白面郎”则是对青年人的美好称呼,显示了诗人对这个人物外表的赞赏。

接下来的“未成佔毕已飞扬”表达了对这个年轻人过早涉足仕途而未能完成学业的一种讽刺和无奈。这里的“佔毕”,意指学习之事尚未完成,而“飞扬”则意味着急于求成,不惜放弃深造。

诗中“深嫌实学规模拙,只把时文日夜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社会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真才实学的不满。诗人认为年轻才子虽然在应付时文(即科举考试)上花费很多时间,但却忽略了深厚学问和个人修养的培养。

“志气峥嵘谋富贵,身心荒落败纲常”这两句,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诗人指出人们都在追求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而忽视了精神内涵的培养和修复,使得个人的内心世界变得荒废,传统道德纲常也随之败坏。

最后,“他年穷达皆无据,卻笑儒冠误可伤”则是诗人对那些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的士子表示理解和同情。他们虽然努力,但终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而“儒冠”一词指的是读书人的装扮,诗人认为这种追求往往带有误导性的伤害。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学术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科举制度下的才子们命运的同情。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赠曾敬仲归三衢

切切蛩吟雨后繁,急催客子整归辕。

临行慷慨有忠告,前此赓酬总戏言。

先世声名期远绍,故家风范要长存。

花朋月友终无益,膏火青编紧闭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小酌敬岩梅下和立斋韵(其二)

平生手种梅,不作和羹念。

其所起予者,岁寒心一片。

孤芳以气传,万物自形禅。

暗香疏影句,知心亦已浅。

虽以乾䕩馀,亦可清庙荐。

今年花最蚤,思之心胆战。

花蚤岂不佳,当开时尚远。

阴阳贵顺序,难与俗人辨。

我岂事远观,急欲识春面。

此意与谁论,珠玑谩堆案。

形式: 古风

小酌敬岩梅下和立斋韵(其一)

化工忘惨舒,但起姑息念。

一冬漏阳和,未识六花片。

屈指不十日,冉冉岁华禅。

我闻敬岩下,梅英照清浅。

尊酒酌嘉友,薄批明月荐。

披图论人物,行子戏角战。

回首九君咏,清赏恨疏远。

从今莅新盟,谈笑恣雄辨。

多藉冰雪章,细澡尘埃面。

岁岁腊残时,检举旧公案。

形式: 古风

广曾敬仲

功名须少年,老大意终懒。

学问本无穷,青春嗟有限。

用处不需多,云霄路坦坦。

贾生正英锐,郎潜自羞赧。

文字浩如山,奏功五寸管。

达者未必长,穷者未所短。

人生穷达各有时,脩为在我当自反。

萤桉尚研摩,况有五花馆。

当年骄惰气,犹赖世情刬。

只有学道心,歉然不自满。

庭外槐花任尔黄,达人高视供一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