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屈翁山二首(其一)

落日临大河,游子有叹声。

与君结交初,十五侍亲庭。

中间一杯酒,各有万里行。

飘飖沅湘水,迢递辽阳城。

归来何所得,白发三四茎。

云中有哀鸟,遗我一尺缯。

上言所相思,乘龙冉遐征。

呜呼永决绝,况当别良朋。

踟蹰欲有言,泪下先承缨。

丈夫射桑弧,岂曰期一身。

大耻且不雪,独善有何称。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赠别屈翁山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屈翁山分别时的场景和情感,充满了离愁别绪。

首句“落日临大河,游子有叹声”,以夕阳映照大河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苍凉而感伤的氛围,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离别。接着,“与君结交初,十五侍亲庭”两句回忆起两人初次相识的情景,以及屈翁山年少时侍奉父母的孝顺形象,为后文的离别增添了一层温馨而略带忧伤的色彩。

“中间一杯酒,各有万里行”表达了两人虽情谊深厚,但因各自命运的安排不得不踏上远行之路的无奈。接下来,“飘飖沅湘水,迢递辽阳城”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两人的离别比作穿越广阔水域和遥远城市,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壮与不舍。

“归来何所得,白发三四茎”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屈翁山归来的场景,白发的增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同时也暗含对友人未来命运的担忧和关切。

“云中有哀鸟,遗我一尺缯”这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哀鸟的出现预示着离别的哀伤,而“一尺缯”则可能是友人留下的纪念物或信物,寄托了对彼此的思念之情。

“上言所相思,乘龙冉遐征”表达了屈翁山对诗人的深情厚意,以及他为了追求理想而踏上漫长旅途的决心。

“呜呼永决绝,况当别良朋”直抒胸臆,感叹离别的痛苦和永久的诀别,同时强调了与挚友分别的难舍之情。

最后,“踟蹰欲有言,泪下先承缨”描绘了诗人欲言又止、泪如雨下的情景,表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丈夫射桑弧,岂曰期一身”引用古代射箭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屈翁山追求理想、不畏艰难的赞许和支持。

“大耻且不雪,独善有何称”则是对当时社会大环境的感慨,指出在国家民族的大耻面前,个人的独善其身显得微不足道,表达了诗人对屈翁山勇于担当、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对友情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与屈翁山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国家命运的共同忧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赠别屈翁山二首(其二)

画布作鸿鹄,天下齐张弓。

哀哉晚世士,不幸有其心。

有心尚可容,有口能兴戎。

愿君为坚金,不愿为贞松。

松高风飕飕,众草难为秋。

形式: 古风

屈翁山见过二首(其一)

潜鱼脱于渊,濡沫犹相依。

何况双鹓雏,羽翼当未飞。

别子未经旬,中心恒苦饥。

析我园中薪,言烹菽与葵。

小子从外来,有客缁其衣。

披衣急出户,果谐心所思。

相携历堂阶,欢极无文仪。

素琴为君弦,浊酒为君开。

形式: 古风

屈翁山见过二首(其二)

酒浊不可饮,弦悲难重陈。

平生废蓼莪,念子有老亲。

虽无爵与禄,色养逾八珍。

胡风自西来,四海同其尘。

枭獍言大孝,乌哺为不仁。

勉哉反古道,独立如披榛。

葵花虽不实,犹能安其根。

君子垂令名,所以扬二人。

形式: 古风

海中吟

海中何所有,有树名三珠。

上有同巢鸟,分飞从鹓雏。

西飞黑水头,北飞越黄河。

远者啄玉门,戛戛鸣天都。

路长羽翼短,力尽归其居。

上天天有弧,入地地无涂。

口饥不谋食,终日衔枯芦。

人情有独嗜,此鸟宁谓愚。

解纷不以拳,吊死不以乌。

凤凰其不来,吾衰已矣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