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傅翕的《还源诗十二章》之三,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还源去,欲求般若易”开篇即点明了追求智慧的道路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回归本源。这里的“般若”是佛教术语,意为智慧或觉悟,常用来指对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
“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则进一步阐述了达到智慧的方法——消除内心的纷争与对立,即“是非心”。当一个人的心灵平静下来,不再被外界的评价和自我内心的冲突所左右时,自然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获得大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外在知识的积累,而是内在心灵的觉醒与净化。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内心世界,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此作为通往智慧之路的起点。它不仅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智慧追求,也蕴含了普遍的人类智慧,即通过内心的净化来达到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