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汪广洋所作的《中秋写怀兼柬诸省幕再用过字韵》中的第二首。诗中以“玉门关”为背景,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时局的深思。
首句“玉门关外笑谈过”,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在遥远边疆的玉门关外,与古人或英雄豪杰共谈笑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豪情壮志的氛围。接着,“百战宁论万里何”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们不畏艰难、英勇战斗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或时代挑战的思考。
“定远收功谁得似,楼兰遗类苦无多”两句,通过对比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与当今的稀少,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当前时局的感慨。这里“定远”可能是指班超,他远征西域,立下赫赫战功;而“楼兰”则是一个古代西域国名,常被用来象征敌对势力。这两句既是对历史英雄的颂扬,也隐含了对现实世界中英雄式人物减少的忧虑。
“赋诗己慰三年别,览镜曾闻一夕皤”两句,诗人通过自我的行为——赋诗和照镜,来表达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赋诗可以慰藉离别之苦,而镜中白发的显现,则是时间无情的见证。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最后,“传道两阶千载舞,岂应专羡大风歌”两句,诗人以“两阶千载舞”比喻历史的轮回与文化的传承,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永恒价值。同时,通过反问“岂应专羡大风歌”,表达了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崇敬,以及对自身或时代能够有所作为的期待,暗示了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时间和人生的独特见解,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哲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