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
诸处见时犹怅望,况当元九小亭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微之宅残牡丹》,通过对残留牡丹花朵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的感慨。
“残红零落无人赏”,这句诗画面鲜明地展现出一幅凋零的春色图景。牡丹花朵原本是花中之王,盛开时吸引着众人的赞美与欣赏,但现在却只剩下一些零散的残红,无人再去欣赏它们。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变迁,也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无奈。
“雨打风摧花不全”,这句则进一步强化了牡丹凋零的景象。春天的风雨总是无情的,它们轻易地破坏了原本完整的花朵,让它们变得残缺不全。这一自然现象的描述,暗含着诗人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悟。
“诸处见时犹怅望”,此句表达了诗人在看到这些残花时所产生的情感。即便是在其他地方偶尔间看到这些春日遗留之物,也会引起深深的思念和惆怅。这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怀恋,更是对逝去岁月的无奈。
“况当元九小亭前”,这一句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在特定的时间(农历九月,秋季)和特定的地点(小亭前),这些残花更是激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思。小亭作为一个静谧的空间,让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凸显,感慨万千。
整首诗通过对残牡丹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一种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生命脆弱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和艺术风格。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
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
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
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微之谪去千馀里,太白无来十一年。
今日见名如见面,尘埃壁上破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