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道中

空林昨夜春雨霏,惊起百道山泉飞。

幽禽时啄碧藓肥,石屋春冷行人希。

笋舆上下折不休,山翠频转频回头。

一山转出花满洲,花色大放风前眸。

嫣红姹紫纷相映,倒影溪光静如镜。

竹坞云林转不穷,冷香薄雾吹无定。

花前山色轩晴午,山里山亭俯寒渚。

洒空新绿鸟啼声,有客间来课鹦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春日山行图。首句“空林昨夜春雨霏”,以春雨的细腻与空寂的山林相结合,营造出宁静而湿润的氛围。次句“惊起百道山泉飞”,通过泉水奔流的声音和视觉效果,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幽禽时啄碧藓肥”写的是山鸟觅食的生动画面,反映出春天的丰饶。接下来,“石屋春冷行人希”则透露出山居的清冷和人迹罕至,更显其幽深静谧。

“笋舆上下折不休”描绘了山路崎岖,竹制的简陋交通工具在山路上曲折前行,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持续不断。“山翠频转频回头”则表达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留恋和回味。

“一山转出花满洲”至“倒影溪光静如镜”部分,诗人细致描绘了花海盛开、色彩斑斓的春景,以及溪水清澈如镜的静态美。接着,“竹坞云林转不穷”写出了竹林深处的迷离与云雾缭绕,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最后两句“花前山色轩晴午,山里山亭俯寒渚”描绘了阳光透过花丛,山色在晴朗的午后显得更加鲜明,山中的亭子俯瞰着寒冷的水泽,增添了空间层次感。尾句“洒空新绿鸟啼声,有客间来课鹦鹉”以鸟鸣声和学舌的鹦鹉为点缀,增添了生活气息,也暗示了诗人旅途中的闲适心情。

整体来看,洪饴孙的《清镇道中》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春日山行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清新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收录诗词(8)

洪饴孙(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湖山谒桓简公祠

内史勋名恨未终,荒祠间访赏溪东。

封疆独际艰难日,俎豆犹思捍御功。

再世公卿惭长吏,百年忠义惜家风。

枋头兰石兵俱败,书法阳秋自不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云海谣赠郑生德徽

名山变幻不可知,飞云作海何恢奇。

淋漓元气来无时,倏忽波浪纷交驰。

霞光融融动晨曦,万顷旋见堆琉璃。

此时群仙笑且嬉,手弄云水相追随。

莲华峰头望陆离,如坐翠艇游天池。

仙僧行脚经年载,为我明明说真宰。

五更天风变崔嵬,独坐云门看挥洒。

前峰后峰荡晴采,似云非云海非海。

烟鬟螺髻须臾改,一气冥濛卷块垒。

莲蕊松林尽蓓蕾,共入烟云化苍澥,下视奔腾动堪骇。

天都翠微参碧穹,灵气上与层霄通。

阴晴朝夕各不同,如启橐籥开元宫。

初见谷口云滃滃,忽觉天半波汹汹。

三十六朵青芙蓉,动影出入苍涛中。

翠嶂都觉浮虚空,天日无际博桑红。

浮丘生与容成公,跨鲤游戏乘仙风。

下界时响泠泠钟,到眼浩荡开心胸。

岂有旋转推鸿濛,造化幻影知无穷。

风声水声去何疾,云兮海兮转无迹。

皎皎羲轮照奇石,依旧诸峰挺寒碧。

我为云海谣,欲作云海樵。

黄山山头暮复朝,日餐流瀣居云巢。

云为醴兮星为瓢,吐纳清气如灵潮。

芝膏朮饵手自调,俯弃尘世同鸿毛。

列真一旦抗手招,为驾采鹿驱仙轺。

东溯溟渤西神皋,瞬息千里何飘摇。

空中雅奏鸣天韶,可以狎视烟海穷云霄。

喜君却住黄山坳,逸气欲与山争高。

通眉秀骨森清标,爱客为我披蓬茅。

君诗君笔亦复超,我歌我谣庶勿嘲。

君不见山南阴阴杂檀柘,我有先人白云舍。

鹤背从君傥同跨,遥指横云古峰下。

形式: 古风

自洪坑至岑山渡道中

一碧渐江水,众壑含虚明。

岑山峙中流,力与惊涛争。

孤峰荡回飙,万绿吹冥冥。

唤渡人偶来,鉴影毫发清。

风声与水声,澒洞益可听。

三两莲叶舟,渔网挂晚晴。

我家距岑山,五里云坡平。

时餐渐江水,仰止岑山行。

古岸倚绝壁,踏歌行客情。

清梦有时去,醉月吹瑶笙。

何时理钓蓑,来与江鸥盟。

形式: 古风

朱兰坡宫允雪夜绷儿图

茅檐三尺喧悲风,床头蚁斗声汹汹。

此时儿啼不应待,孤绷夜走深山中。

启明闪影天将白,药鼎茶铛果谁责。

此时儿醒不容啼,牵绷晨返寒溪侧。

儿生百日父即危,对儿惟有双泪垂。

朝来暮去冒风雪,茕茕两地恒相随。

风饕雪虐儿啼急,宿鸟翻飞和悲泣。

劬劳当日谁则同,此意应参蓼莪什。

忆昔屡游黄■峰,贞珉彤管传慈容。

德门一过一矜式,谓有畸人贤母之高踪。

小人有母未传德,四十无成老将及。

披图未竟已吞声,笔不能持但嗟息。

我前老屋居江湄,危楼一间半欲欹。

楼前杌隍安一梯,楼下积雨常如池。

断椽坏木纵横支,临深履薄难扶持。

当时吾母随重慈,井灶葱薤旁无司。

左携杯棬右抱儿,虞儿转侧啮以衣。

偶然失足不可思,危梯上下行岖崎。

齿痕儿泪时相续,血印斑斑见襟幅。

至今风木不停鸣,我念慈恩抱梯哭。

羡君史笔能酬养,母教无须采风上。

只教惊心捧檄人,春晖寸草空神往。

剩有悲怀祇自知,北堂茹苦报何迟。

徒闻膝下通侯贵,亲见深宫绘画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