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作品,名为《戏酬杨次公》。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佛教修行之道比喻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诗作。
“法云说法元非法,六月洪炉舞飞雪。”这里以佛家之言开篇,“法云”象征着高深莫测的佛理,而“元非法”则表达了对传统教义的一种超越。紧接着,“六月洪炉”和“舞飞雪”形象强烈,既可以理解为炼丹求道的修行过程,也可视作世间纷争与变幻莫测之象征。
宝香一瓣下天来,须弥座上金光发。三界风雨动雷音,八部人天归象设。”这里描绘了一幅佛教修行的景象,“宝香”、“金光发”展示了净土的庄严与美好;“三界风雨”则暗示着世间的不安与变动,而“八部人天归象设”表现了众生向往解脱、回归本真之境。
昔年关西旧夫子,今日淮南大檀越。扬眉师利倾千偈,隐几维摩无一说。”诗中提及“昔年关西旧夫子”,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高僧或智者,而“今日淮南大檀越”则可能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境遇的比喻。接下来的两句,“扬眉师利倾千偈,隐几维摩无一说。”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深奥、难以言传的感慨。
试开门户立家风,顿超初地无生灭。百川万折必朝宗,东南到海无分别。”这部分内容继续强调修行之道与世间生活的对比,“试开门户立家风”可以理解为在俗世中建立起一种精神追求,而“顿超初地无生灭”则显示了达到某种境界后对于生命循环的超脱。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一种归根性,所有事物最终都会回到其本源。
紫陌红尘拂面来,铁壁不容通水泄。众形毕现明镜静,浮云飞盖秋空澈。”这里诗人通过“紫陌红尘”、“铁壁不容通水泄”等意象,描绘了一种对尘世的清净与超脱之境;而“众形毕现明镜静”则表达了观照万象、心如止水的佛教修行理念。
眼见亿万归弹指,境落毫釐差永劫。野犴不是师子儿,磨了觜头三尺铁。”最后这两句,“眼见亿万归弹指”形容时间流逝迅速,而“境落毫釐差永劫”则表达了一种对时间、空间的超越感。紧接着,“野犴不是师子儿,磨了觜头三尺铁。”这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修行之道需长久不懈地努力。
全湖巨浸一浮沤,结果开花今几叶。昔人卷帘仰天笑,得道固应由慧业。一言可尽千语迷,不如静看水中月。”诗的结尾部分,“全湖巨浸一浮沤”、“结果开花今几叶”表达了一种自然界生命力的欣赏;“昔人卷帘仰天笑,得道固应由慧业。”则是对历史上某位修行者得道的赞美。最后两句,“一言可尽千语迷,不如静看水中月。”通过对比言语与自然景象,强调了内心宁静观照胜过纷繁复杂的语言表达。
这首诗整体上是一种借佛教修行之道来反思世间生死、时间流逝等哲学命题,并以此作为对个人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一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