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后二日槎城同诸子登逍遥岩

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

幽岩虽数登,恨负长居宿。

去郊三里馀,幽兴不至独。

出门行咏歌,凉风发芳郁。

浅流落野花,疏籁动高木。

山僧朴无营,榛莽争石菊。

十年题藓中,隐约尚可读。

陟高睇群峰,青削森若竹。

河沿纳溪流,渔网映莎蓼。

荒城烟火馀,不似当安隩。

兵甲犹未宁,安能肆林麓。

暂为世外欢,共得阔心目。

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中秋过后二日与诸子一同登逍遥岩的所见所感。首句“残暑未尽归,山气晓已肃”点明了季节和时间,秋意渐浓,晨起山间已有凉意。接着“幽岩虽数登,恨负长居宿”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遗憾,未能常居于此享受山林之乐。

“去郊三里馀,幽兴不至独”描述了前往逍遥岩的路程虽不远,但内心的愉悦却难以独享。接下来的“出门行咏歌,凉风发芳郁”展现了诗人漫步于山间,吟唱诗歌,感受凉风带来的清新与芬芳。

“浅流落野花,疏籁动高木”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流水轻拂野花,微风吹动高树,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山僧朴无营,榛莽争石菊”则通过描写山中僧侣的生活状态,表现了简朴而自在的生活态度。

“十年题藓中,隐约尚可读”暗示了山岩上的历史痕迹,虽然岁月久远,但仍能读出过去的印记。“陟高睇群峰,青削森若竹”则展现了从高处俯瞰群峰的壮丽景色,如同翠竹般挺拔。

“河沿纳溪流,渔网映莎蓼”描绘了河流边的渔村景象,溪流汇聚,渔网与水草相映成趣。“荒城烟火馀,不似当安隩”则对比了荒废的城池与安适的村落,突出了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差异。

最后,“兵甲犹未宁,安能肆林麓”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即使渴望隐居山林,也无法实现。“暂为世外欢,共得阔心目”则是对暂时逃离世俗烦恼的欣慰,与友人共享这份宁静。“兔影怜未亏,山头胜华屋”以兔影与山头的景致作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季登山的乐趣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乱的忧虑。

收录诗词(334)

张穆(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诗,善画马,能击剑。壮年往来吴中,结交知名之士。后归隐罗浮山。所画山水有生气。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飞。有《铁桥山人稿》

  • 字:穆之
  • 号:铁桥
  • 籍贯:明末清初广东东莞
  • 生卒年:1607—1688以后

相关古诗词

番刀

西洋多宝铁,玉室紫金锼。

影肃悬秋水,神寒哭骷髅。

无情随马甲,高价重貂裘。

可惜雄心日,相逢已白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莞香答和曹秋岳方伯

海人种奇树,春远未知年。

马齿方如贝,龙涎不重烟。

丛根结瘴雾,积气含霜天。

自是山中味,何来玉案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题倦圃(其一)

范蠡湖边地,先生柳畔庐。

石林香接水,菌阁旧藏书。

鹤返蒹葭老,衣存薜荔初。

春风吹野梦,阑入即华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题倦圃(其二)

杨柳千重翠,幽轩隔水连。

墨华亲试砚,绿绮每临泉。

竹暗斜听雨,溪光远入烟。

何时登览日,更上五湖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