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联以深沉哀婉的情感,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惋惜。通过“雁塔共题名”这一典故,巧妙地将逝者生前与友人一同奋斗、共同追梦的情景勾勒出来,雁塔题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新科进士在雁塔上题名以示荣耀的传统,此处暗含了逝者曾有的辉煌与成就。
“十八年前,同游走马看花院”,这句话不仅展现了逝者与友人年轻时的欢乐时光,更蕴含了对那段美好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走马看花院,可能是指一处风景优美的园林,或是某种轻松愉快的聚会场所,通过“走马”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朋友们骑马游园、尽情欢笑的场景。
接下来,“猿声齐下泪,七千里外,谁送孤儿寡妇船”,则将情感推向了更为悲痛的层面。猿猴的哀鸣,常被古人用来象征悲伤与离别,此处用以表达对逝者去世后留下的孤儿寡妇的深切同情。七千里外,既是对空间距离的夸张描述,也暗示了友人间情感的深远与深厚。最后一句“谁送孤儿寡妇船”,则直接点明了逝者离世后,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痛苦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身后无人照料的深深忧虑。
整体而言,此挽联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以及对逝者生前友谊与成就的缅怀,同时也寄托了对逝者身后亲人生活的关怀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