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答和桐城何令远见寄

浮山如在眼,枞阳路、时望大江遥。

想当日长瑜,曾为四友,今闻子季,仍号三高。

从谁道,十年黄令阁,一别湛郎桥。

湖上风光,全随蓬转,江南春信,半在梅梢。

幸新来无恙,词中尚记得,醉卧干蕉。

不道安成前度,良夜迢迢。

自白鹭洲边,歌残纤月,红螺泽畔,酒散寒潮。

试问梁园宾客,谁忆枚皋。

形式: 词牌: 风流子

鉴赏

这首《风流子·答和桐城何令远见寄》是清代文人毛奇龄的作品,通过对浮山、枞阳江、大江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友何令远的怀念之情。词中提到的“长瑜”、“子季”、“黄令阁”、“湛郎桥”、“湖上”、“江南春信”、“白鹭洲”、“红螺泽”等都是诗人与友人共有的记忆点,反映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十年黄令阁,一别湛郎桥”两句,表达了两人分别已久,时光流转,人事变迁。接着,“湖上风光,全随蓬转,江南春信,半在梅梢”描绘了江南的景色变化,暗示了友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词人庆幸自己虽然离别,但还能在词句中回味与友人的过往。

“新来无恙”表达对友人健康的关心,“醉卧干蕉”则寓含了对往昔欢聚的回忆。最后,“不道安成前度,良夜迢迢”表达了对友人远方的思念,以及“自白鹭洲边,歌残纤月,红螺泽畔,酒散寒潮”的想象,将对友人的思念融入到对昔日场景的追忆之中。

结尾处,“试问梁园宾客,谁忆枚皋”,以枚皋自比,询问当今还有谁会记得他们这些旧日的朋友,表达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境遇的关切。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毛奇龄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对友情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401)

毛奇龄(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又字于一、齐于,又号初晴、晚晴等。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

  • 字:大可
  • 号:秋晴
  • 籍贯:萧山城厢镇(今属浙江)
  • 生卒年:1623—1716

相关古诗词

南浦.和徐西崖赠别

最伤心处,是红亭、载酒上河桥。

多少画栏杆外,杨柳正垂条。

五两南风欲度,趁申江、几曲暮归潮。

奈离筵人散,赠鞭情重,双泪落征袍。

此地遨游堪恋,遍亭台、春意闹花梢。

长载佳人油壁,深夜教吹箫。

况值歌成南浦,也为君、重拨紫檀槽。

且和歌一阕,问当前谁最销魂。

形式: 词牌: 南浦

西河.答和王西园送别

春去久,怕逢客馆长昼。

寄君书到正街头,濯枝雨后。

那堪黄浦晚潮生,一帆吹下如溜。忆当日,方邂逅。

按歌新记红豆。酒间移烛和予词,霎时草就。

匆匆散去镇蹉跎,蜀葵花发时候。

骊驹唱罢频把袖。看江流、如许颦皱。

遥指垂杨渡口。

更短亭、东上酒家,依旧欲放歌,何时还又。

形式: 词牌: 西河

满庭芳

栀子开残,宜男采遍,日长深院啼莺。

正荷衣被暑,裁剪初成。

曾向慈恩寺里,春池浅、蘸笔题名。

人争看,风流拔俗,第一吴兴。相惊。

旧时八咏东阳,云起处、藻思纵横。

恰衣盘雕锦,纸染红菱。

羡煞丝纶世掌,凤池上、綷羽争明。

悬弧处,堂前花发,海上云生。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剔银灯.咏米家灯

百尺冰荷可喜。况满壁、尽张罗绮。

剪縠为栏,堆纱作树,不数米家山水。隔屏人指。

道人在、隔花屏里。金粟玉虫累累。

光到处、辘轳齐起。

鸡戴珠竿,龙衔火籥,总是数条红紫。灯前且醉。

看灯影、照人何几。

形式: 词牌: 剔银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