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少年慕诗书,无力典衣买。

有时借荆州,对之辄颐解。

方今渐购致,身又随风摆。

为人压线忙,日月岂潇洒。

束阁置不观,望洋坐惊骇。

乃知福所悭,不徒服豸獬。

六经炳天地,煌煌有大文。

惟其精气足,不受秦火焚。

后世夸毗子,浅见亦寡闻。

冀窃尘俗誉,巧借翰墨勋。

立言勿知愧,辄欲张吾军。

稍稍积篇帙,梨枣雕镌勤。

群书日夜出,纷杂逾鹪蚊。

无架可供插,有签难具分。

哀哉一勺水,寄言谢诸君。

即无秦火焚,灭亦如浮云。

楚宫好细腰,国有饿死人。

朝令暮即遍,风动疾若神。

礼臣主文柄,万方拭目频。

拔茅信贞吉,士气可使醇。

昔者宋欧阳,怪僻黜不伸。

场屋习遂变,嘉祐政聿新。

如何安昌侯,号为经术纯。

赏识乃赝鼎,驳马疑麒麟。

相率矜狡猾,横流浩无垠。

楚失齐未得,愿焉问先民。

西邻挟弓矢,百步穿杨巧。

东邻教管弦,一阕清歌绕。

门前声隆隆,车马塞满道。

投刺乍相见,寒暄话不了。

洗盏邀宾朋,轰豗一阵搅。

幽人冷淡姿,坐对形如槁。

萧寥斗室中,可以避烦恼。

雅咏或流连,古籍或探讨。

时遇素心人,清言出尘表。

物性固有殊,是非两不晓。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杂诗》由清代诗人朱尔楷所作,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多面性和世态炎凉。诗中既有对个人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反思,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首句“少年慕诗书,无力典衣买”,开篇便揭示了主人公年轻时对知识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接着,“有时借荆州,对之辄颐解”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在知识海洋中的探索与理解过程。

“方今渐购致,身又随风摆”则反映了主人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虽然有所收获,但生活依然动荡不安,充满了不确定性。接下来的“为人压线忙,日月岂潇洒”更是对忙碌而无暇享受生活的感慨,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生活的艰辛。

“束阁置不观,望洋坐惊骇”表达了对知识的忽视和遗忘,以及面对浩瀚知识时的无力感。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感转折,展现了个人在追求知识与实现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乃知福所悭,不徒服豸獬”一句,借以表达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批判。接下来的“六经炳天地,煌煌有大文”赞美了经典著作的光芒与深远影响,强调了知识的力量与价值。

“惟其精气足,不受秦火焚”是对经典著作不畏摧残、流传千古的颂扬。而“后世夸毗子,浅见亦寡闻”则批评了后世之人对知识的肤浅理解和忽视。

“冀窃尘俗誉,巧借翰墨勋”讽刺了那些为了追求名声和地位而不惜借助他人成果的人。诗人呼吁人们应坚守道德底线,诚实地追求知识与真理。

“立言勿知愧,辄欲张吾军”表达了对那些自以为是、妄图夸大自己成就的人的批评。接下来的“稍稍积篇帙,梨枣雕镌勤”赞扬了那些勤奋著书立说的人,同时也指出了知识积累的不易。

“群书日夜出,纷杂逾鹪蚊”描绘了知识的繁多与复杂,以及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困难。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知识海洋的敬畏之情。

“无架可供插,有签难具分”反映了书籍管理的混乱,以及对知识分类的挑战。最后,“哀哉一勺水,寄言谢诸君”以感叹的语气结束,表达了对知识的珍惜和对读者的告诫。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刻,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个人经历的感悟,也触及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展现了诗人对知识、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1)

朱尔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廪贡生,著有候虫吟草。邑志传文苑

  • 字:敬斋

相关古诗词

题谢节母篝灯课子图三首(其一)

一灯红豆对遗孤,荻罫辛勤欧母俱。

阿父有书儿可读,勿求为吏但为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题谢节母篝灯课子图三首(其二)

遗经授读望儿孙,篝火非徒恤纬心。

直到纺塼凉月下,琅然才罢玉琴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题谢节母篝灯课子图三首(其三)

子能有见籍胶庠,阿母颜开鬓渐霜。

苦节甘临原不爽,文孙又看继青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寿钱性方六十

扰扰龙麟转斗忙,眼看时变鬓成霜。

伤心一领辽东帽,济物千金肘后方。

老未得閒诗有债,健能行乐酒犹狂。

王孙裸葬庄周梦,生死齐观念两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