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其三)

桐花开最晚,香泛已羃羃。

高榆散枯钱,狼藉走荒陌。

闻歌情亦倦,对酒意不怿。

非伤春遽回,第觉老相逼。

愿诉东皇君,抚辔留归迹。

百年虽无多,亦稍缓偪侧。

形式: 古风

翻译

晚开的梧桐花,香气弥漫已经浓郁。
高大的榆树撒下枯叶,如同零乱的钱币,铺满了荒凉的小路。
听到歌声也感到疲惫,面对美酒却无心欢喜。
并非因伤春而急于回归,只是觉得岁月催人老去。
想向东方的主宰诉说,希望他能勒马停驻,让我留下归乡的足迹。
即使人生百年不算长,也能稍稍缓解这紧迫的压力。

注释

桐花开:晚开的梧桐花。
香泛:香气弥漫。
羃羃:形容香气浓厚。
高榆:高大的榆树。
狼藉:零乱、散落。
荒陌:荒凉的小路。
倦:疲惫。
意不怿:无心欢喜。
遽回:急于回归。
老相逼:岁月催人老去。
东皇君:东方的主宰,可能指太阳神。
抚辔:勒马、挽缰。
偪侧:紧迫的压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复的《感春》之三,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桐花开最晚,香泛已羃羃。" 这两句写的是春天里桐花开放较晚,花香弥漫,但这种美好的景象也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羃羃"形容花香浓郁而且带有淡淡的忧伤感。

"高榆散枯钱,狼藉走荒陌。" 描述的是榆树上的叶子像散落的旧钱一样,而地上则是杂草丛生,行人稀少,给人一种荒凉之感。这里的自然景象与前两句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物是人非、春光易逝的氛围。

"闻歌情亦倦,对酒意不怿。"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听着别人的歌声,也感到心中的愁绪和疲惫,而面对美酒也没有了往日的兴致,显示出一种对于世事已然感到厌倦的情怀。

"非伤春遽回,第觉老相逼。" 这里诗人明确表示,这并不是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而感伤,而是深刻地感觉到了时光带来的年华老去的压力。

"愿诉东皇君,抚辔留归迹。" 诗人表达了想要向天上的东皇太一诉说自己的心声,并希望能够留住时间的脚步,不让自己在时光中消逝。

"百年虽无多,亦稍缓偪侧。"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一种感慨,同时也表达了想要放慢生活节奏,对待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珍惜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绪,是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与思考。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春(其二)

三月无馀旬,此日足可惜。

桃李不自由,相期偶相失。

黄黄芜菁花,青青陵陂麦。

林间晚蝶飞,翩翩竟何益。

前晨游百花,夭艳斗颜色。

柳枝弱而细,闲垂亦自得。

今日偶再来,群枝空寂寂。

形式: 古风

慈恩寺枸杞

枸杞始甚微,短枝如棘生。

今兹七十年,巨干何忻荣。

偶以遗樵薪,遂有嘉树名。

雨露养秋实,错落丹乳明。

细蔓如牵牛,半枯犹络萦。

晚叶已老硬,不堪芼吾羹。

根大多灵异,岁久精气成。

为取入刀圭,颓颠扫霜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新蝉

病耳不堪听,仍愁露下时。

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

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湖水叹

岷山中断洮水来,分入西湖浸城址。

一落城阴不复回,馀波日转皋兰尾。

阴风凄冽寒气早,愁雾惨澹边思起。

谁言秋水澹无情,默观意亦有悲喜。

天轩地辟沧溟开,百川东奔如激矢。

龟龙受职日夜趋,万折必东效臣子。

发源本愿盈科进,筑防岂期因坎止。

日升不及浴云龙,泥润空能养萑苇。

停波寂寞虽无语,物情得失应如此。

淮阴野外乞馀食,留侯圯下收堕履。

当年或失龙准翁,冷落功名千古耻。

我欲鸠工聚长锸,齐平决堤如决纸。

直看惊湍万里潮,免嗟穷涸千山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