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其六)代徐伟长

自我出从军,涉旬东南行。

文学托后乘,顾瞻亦已深。

中流万艘集,陶陶层波生。

凄风旗帜繁,秋日戈甲精。

沈阴结战气,唯闻金鼓声。

壮士何飞扬,各愿一先鸣。

志已驰九关,岂但怀不庭。

虽君在只尺,搔首未遑宁。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从军者在东南行军途中的所见所感。开篇“自我出从军,涉旬东南行”点明了从军的背景与行程,透露出一种毅然决然的气概。接着“文学托后乘,顾瞻亦已深”则表达了对同行文士的牵挂与不舍,展现了军旅生活中的复杂情感。

“中流万艘集,陶陶层波生”描绘了行军途中江面的壮观景象,船只密布,波涛汹涌,营造出紧张而宏大的氛围。“凄风旗帜繁,秋日戈甲精”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肃杀与紧张,旗帜在凄风中飘扬,戈甲在秋日下熠熠生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沈阴结战气,唯闻金鼓声”将气氛推向高潮,阴沉的天空仿佛凝聚着战争的气息,唯有金鼓之声回荡在空中,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壮士何飞扬,各愿一先鸣”表达了战士们渴望冲锋陷阵、一展身手的豪情壮志。

“志已驰九关,岂但怀不庭”体现了从军者的决心与信念,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绝不退缩。“虽君在只尺,搔首未遑宁”则表达了对君主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忧虑,即使君主近在咫尺,心中的忧虑却难以平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从军者在战争前夜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与渴望,也有对家国的忧虑与忠诚,是明代边塞诗中的一篇佳作。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其七)代刘公干

我后赫斯怒,整驾东南征。

六军如飞集,列植龙陂城。

皑皑霜风至,肃萧戈甲鸣。

长飙转沙砾,仰视白日冥。

流波一何劲,金鼓悲且清。

连鸢下青云,毛血洒隰坰。

发机入微妙,观者无不惊。

壮士以慷慨,各奋先登情。

释此荐嘉客,濡翰叙平生。

篇章信绮丽,新诗雅以精。

小臣在缇幕,起坐怀同声。

戎事谅非难,但恐沈痼婴。

形式: 古风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其八)代应德琏

郁郁西北云,千里驱重阴。

临江大耀士,方舟载浮沈。

连波响风雨,长緤纷悲吟。

分曹命超距,逸气不可禁。

君子在行伍,常怀饥渴心。

非不愧细微,良遇日以深。

故山何时旋,徘徊中自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代建安从军公燕诗并引(其九)代阮元瑜

高城苦多阴,秋日殊复悲。

边声薄暮起,但见浮云飞。

霜气劲且繁,河汉寒无晖。

三星何踯躅,皎月正徘徊。

流飙西北至,征马鸣相依。

自知从君乐,谁能常不归。

形式: 古风

公燕诗九首(其一)文帝

置酒高台观,逍遥芙蓉池。

兄弟夜行游,贵客郁参差。

明月照长筵,罗缨何霏霏。

翩彼众君子,展诗奏新辞。

弦歌入微妙,慷慨使心悲。

流尘荡清响,绮丽有馀姿。

吐握苦不悉,人生安可为。

在昔无乐方,彼此同一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