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蚊子与人的关系为切入点,描绘了蚊子之毒对人的伤害,形象地表达了对蚊子危害的强烈谴责。诗中将蚊子比作海水,将人比作鱼,生动地展现了蚊子对人的威胁如同海水淹没鱼儿一般。接着,诗人通过“人沈蚊海啄团肤”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蚊子的残忍和破坏力。
“呜呼高邮蚊毒粗”,诗人发出感叹,指出高邮地区的蚊子毒性特别严重。“露筋女子诚丈夫”,这里使用反语,将柔弱的女子比作刚强的男子,以此讽刺那些在蚊子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人们,同时也表达了对勇敢面对蚊子毒害的女性的赞美。
“毒物杀人无贤愚,烈女岂为高邮有”,这两句揭示了蚊子的毒害不分贤愚,即使是勇敢的女性也无法幸免。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普遍现象的批判,即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能遭受蚊子的侵害,并非只有高邮如此。
“此毒未必天下无,蚊何易生人易枯,古今几多露筋徒”,最后三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指出蚊子的毒害并非仅限于高邮,而是普遍存在。诗人感慨蚊子易于滋生,人类的生命因此而脆弱,古今中外,因蚊子而受害的人不计其数。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蚊子危害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他对生命脆弱性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蚊子毒害的强烈谴责,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