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根文殊像得之五台山僧

五台古树蟠杈枒,几劫山中雨鬘华。

蛟龙穴石五千仞,善根不受诸泥沙。

文殊说法忉利上,历历白榆依瑞相。

忽然倒影落青冥,印入祇林自成像。

老樵腰斧若猿猱,掀萝担取侪蓬蒿。

归来夜半霹雳声,圆光照眼怖欲逃。

苍虬脱鳞木兰裂,中有文殊身似雪。

庄严螺髻妙无伦,纯漆点瞳香海澈。

南来有意伴长耳,应与肉身笑相视。

古佛法相总天成,刻画丹青徒幻诡。

人言此是真文殊,我来瞻礼抚掌吁。

聊作转语开蒙愚,是相非相何别区,万川月影皆如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五台山发现的一株古树,其根部形成了仿佛文殊菩萨的形象。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殊菩萨的庄严形象以及周围环境的神秘氛围。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宗教信仰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诗的开头描述了五台山的古树,历经风雨洗礼,其枝干盘曲,仿佛是自然界的神迹。接着,诗人想象这棵树根部形成的形状,如同蛟龙藏身的石穴,高耸入云,象征着文殊菩萨的智慧与力量。文殊菩萨在忉利天说法,其形象清晰可见,与周围的白榆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神圣而祥和的景象。

然而,诗中的情节突然转折,描述了一位老樵夫在夜晚偶然发现了这尊文殊菩萨像,被其光芒所震慑,甚至感到恐惧。这一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同时也暗示了文殊菩萨形象的非凡之处。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尊文殊菩萨像的真实性的怀疑,但又对其深感敬仰,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语来启迪他人,认识到相与非相之间的区别。诗人在结尾处提到,无论是真实的文殊菩萨还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都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真理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探讨了真实与虚幻、相与非相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4)

陆攀(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浙江潮

倒泻银潢接大荒,禺强不受走钱塘。

白横一缕遥拖线,碧涌三篙陡峙墙。

直有雷霆翻地轴,更无鱼鳖上河梁。

吟毫粗写瑰奇状,亲见还应走且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病起(其一)

一卧经旬瘦更狂,喜清聊复起徬徨。

破除久溽吟齐女,拟答高秋试索郎。

醉里行藏消岁月,胸中磊块入膏肓。

素心何事初来雁,不省拚飞逐稻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病起(其二)

宿雨初收薜荔乾,欣然坐对碧霄寒。

花含薄暧嫣如笑,树袅轻云秀可餐。

老骥摧残关塞晚,秋鹰横绝海天宽。

倚阑无限登临意,宝剑璁珑独自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见萤火

空庭时见碧萤流,散帙空帏影乱浮。

风雨忽飞潘岳思,江湖偏伴杜陵愁。

小明自照聊应尔,腐草含光得自由。

上苑即今多瑞露,可能再向景华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