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老骥伏枥”这一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周伯永的敬仰之情。老骥,比喻年老而志气不衰的英雄或人才;伏枥,则是形容马虽然不再奔跑,但心犹在野,志向未减。诗人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句,赞美了周伯永虽已年长,但依然心怀壮志,不减当年豪情。
“收驹汧渭间,谁识此老骥。” 开篇即以“汧渭间”点明地点,暗示周伯永曾在此地有所作为,但如今却鲜为人知,隐含着对周伯永被埋没才华的惋惜之情。“谁识此老骥”则直接表达了对周伯永才能未被世人所识的感慨。
接着,“伏枥我何伤,著鞭渠可畏。” 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我”与“渠”(指周伯永)进行对比。诗人自比为“伏枥”的老马,虽感伤于自己的处境,却也深知周伯永如“著鞭”,即一旦行动起来,其威力令人畏惧。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周伯永能力的认可,也流露出对其未来可能成就的期待和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骥伏枥”形象的描绘,既展现了对周伯永个人品质的赞美,也寄托了对人才被埋没的忧虑,以及对人才能够再次展现其价值的期待。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宋代诗歌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