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蚓笛》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徐搢珊所作,以蚯蚓自喻,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物与音乐艺术相融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力与深邃的哲思。
首句“不妨穴土寓微躬”,蚯蚓在地下掘洞生活,诗人以蚯蚓自比,暗示自己虽身处平凡,但内心充满追求与不凡。接着“薄技常怀品笛工”一句,蚯蚓虽不具备制作乐器的能力,却怀揣着对音乐的向往与理解,暗喻诗人虽技艺有限,但心向高雅艺术。
“调和蝉琴吟竹月,声谐蛙鼓奏薰风”描绘了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画面,蝉、琴、竹、月、蛙、鼓、薰风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界的音律,表达了对和谐与美的追求。
“无腔早识缘无孔,变徵何期忽变宫”两句,蚯蚓无法发出声音,却能感知到周围的音律变化,这象征着诗人即使身处平凡,也能敏锐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变化。同时,“变徵”与“变宫”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术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阶,这里比喻诗人内心的转变与成长。
最后,“傥谱落梅花一曲,馀音嘹亮水田中”表达了诗人希望创作出如梅花般高洁的艺术作品,其美妙的旋律能在广阔的天地间回响,寓意着诗人对艺术成就的渴望与追求。
整首诗以蚯蚓这一形象为载体,巧妙地融入自然与艺术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