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阻雨欲登华顶峰而不果

昔闻天台山,一万八千丈。

层峰目华顶,魂梦几驰想。

朅来乘清秋,明发将独往。

小雨巧作难,祥云约仍爽。

风磴渍苔藓,霜崖乱榛莽。

峥嵘一何峻,梯空不可上。

便思捐竹舆,徐行倩藤杖。

老僧挹而言,兹山韬万象。

举头天宇逼,寓目岩扉敞。

重溟倒寒影,万壑振幽响。

峡迥啼猱猿,林高陨楂橡。

仙袂挹浮丘,飘然顿尘网。

今兹风雨时,烟雾接穹壤。

劲寒或薄人,跬步迷俯仰。

不如游石梁,重来事真赏。

斯言既纚纚,诚哉非我诳。

俗驾为之回,芜音不堪榜。

寄声山中灵,心期空鞅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洪适在秋季独自前往天台山华顶峰的旅程,以及途中遭遇的风雨阻隔,未能如愿登山的遗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如小雨、祥云、风磴、霜崖、竹舆、藤杖、老僧、万象、天宇、岩扉、万壑、猱猿、楂橡、仙袂、浮丘等,展现了山中壮丽而神秘的自然风光。

首句“昔闻天台山,一万八千丈”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台山的高度,引出对华顶峰的向往。接着描述了诗人乘着清秋时节,准备独自前往华顶峰的计划。然而,途中遇到了小雨和祥云,天气变化莫测,使得登山变得困难。风磴上的苔藓、霜崖上的榛莽,以及华顶峰的峻峭,都增加了登山的难度。

诗人表达了想要放弃竹舆,改用藤杖慢慢前行的想法。在遇到一位老僧后,老僧告诉他华顶峰包容万象,天宇逼迫,岩扉宽敞,景象壮观。诗人举头望天,感受到天宇之近,寓目于岩扉,看到万壑的幽响,听到峡谷中猱猿的啼叫,林间的楂橡掉落的声音。仙袂似乎在迎接浮丘,诗人仿佛从尘网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然而,当诗人再次提及今次风雨时,烟雾笼罩着大地,劲寒侵袭,连小小的步伐都让人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决定不去石梁,而是期待未来有机会真正欣赏华顶峰的美景。他的话语真诚,不是自我欺骗,最终,世俗的车马为之回转,芜杂的言语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慨。诗人寄语山中的灵,尽管心有所期,但现实却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诗人的情感流露,展现了华顶峰的壮丽景色以及未能如愿登山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收录诗词(934)

洪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词人。初名造,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字:温伯
  • 籍贯: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
  • 生卒年:1117~1184

相关古诗词

石桥

悬磴跨幽崖,奔流漱深壑。

宛然卧苍龙,天巧谢镌凿。

万木森前山,笙竽真籁作。

长啸斥猩猱,来巢怖乌鹊。

莓苔助危梁,下瞰心胆落。

横前限翠屏,峭壁旁如削。

于此判尘凡,只尺遂绵邈。

飞锡蹑空虚,楼台变林薄。

宝辉觌华灯,金翰过神雀。

二年佐铜虎,渠能解羁络。

来烹紫云腴,寒瓯散葩萼。

奇事订前闻,诗成识层阁。

形式: 古风

雨中宿万年寺

梦回深夜耿秋灯,泉窦争流一味清。

过雁不闻天外影,寒松长送枕边声。

饕风可但久无赖,急雨那能便寝行。

已问琼台双阙路,此心何必羡层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闲上人览众亭

篮舆行尽白云层,来款禅居得小亭。

乱石引泉归曲涧,寒风吹雨过中庭。

四旁野色朝昏别,一览岩姿远近青。

宴坐蒲团作何想,光阴不复问尧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贺子忱吏部抱膝庵

主人蚤岁抽华簪,隐居时作梁父吟。

于今松窗在人境,空有蕙帐留烟岑。

风来翠筱自摇玉,秋著黄花仍散金。

拂拭尘埃记行役,兴来命酒还孤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