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七)煮茧

同命蹈汤火,吾怜蚕此时。

要为世衣被,不尔安得治。

所求补生民,可悯不在斯。

我观古仁人,用心如见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珍所作的《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系列中的第七首,主题为“煮茧”。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蚕的同情与敬意,以及对人类利用蚕丝制作衣物的深刻思考。

首句“同命蹈汤火”,以“汤火”比喻煮茧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了蚕在这一过程中的痛苦与牺牲,同时也暗含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接着,“吾怜蚕此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蚕的同情之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要为世衣被,不尔安得治”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蚕的重要性——它们的牺牲是为了人类社会的需要,为了提供衣物,维持社会的秩序与文明的发展。这里不仅体现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也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所求补生民,可悯不在斯”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强调了蚕丝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生民”泛指人民,强调了蚕丝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最后,“我观古仁人,用心如见其”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敬仰之情,他们深思熟虑,用心良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与精神财富。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赞美,也是对当下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时应持有正确态度的呼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蚕丝产业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洞察,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与传承。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八)上机

今日机杼地,旧时空破屋。

织师有手诀,可授不可读。

岁织竿万端,远散侯甸服。

劝君毋作伪,作伪天不谷。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九)利无算

槲之用于古,木薪实以皂。

一经发全能,遂令穷郡饱。

辨土剂利害,草木乃皆宝。

敬告异邦君,死法要活草。

形式: 古风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十)永不税

生为穷陬民,如未得父赀。

千方获小利,又索真苦儿。

堂堂永不税,楔此三字楣。

不无桑宏羊,咏言请深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行至静怀庄寄家

秋山送客影萧萧,落拓吟魂不可招。

村店雨来天欲晚,行人方度杏花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