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珍所作的《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系列中的第七首,主题为“煮茧”。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蚕的同情与敬意,以及对人类利用蚕丝制作衣物的深刻思考。
首句“同命蹈汤火”,以“汤火”比喻煮茧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了蚕在这一过程中的痛苦与牺牲,同时也暗含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接着,“吾怜蚕此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蚕的同情之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要为世衣被,不尔安得治”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蚕的重要性——它们的牺牲是为了人类社会的需要,为了提供衣物,维持社会的秩序与文明的发展。这里不仅体现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也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所求补生民,可悯不在斯”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强调了蚕丝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这里的“生民”泛指人民,强调了蚕丝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最后,“我观古仁人,用心如见其”表达了诗人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敬仰之情,他们深思熟虑,用心良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与精神财富。这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赞美,也是对当下人们在面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时应持有正确态度的呼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蚕丝产业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洞察,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