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应璩的《百一诗》中的第十四首,创作于魏晋时期。诗中“茫茫九州内,莫作帝者民”表现了对平等和自由社会的向往,认为在广阔的国土之内,不应该有高高在上的君主,只有普通的人民。“民有忠信行,莫非帝者臣”则表达了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他们拥有忠诚和正直的品质,也不必然要成为君主的臣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人民的价值和尊严,不仅在于其服从或服务于君主,更在于其自身的品行和行为。
应璩这首诗反映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品德与国家政体之间关系的深刻见解。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平等、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