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一二)

祖师意,百草头。衲僧眼,拄杖头。

得路塞路,看楼打楼,须知众穴一毫收。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展开,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生动的比喻。

"祖师意,百草头。" 开篇即以“祖师意”点明主旨,暗含着对禅宗祖师智慧的尊崇。"百草头"则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生长的状态,仿佛在说,祖师的意旨如同百草之头,生机勃勃,无处不在。

"衲僧眼,拄杖头。" 这一句转而描述了僧人的状态。"衲僧眼"指的是僧人洞察世事的眼睛,"拄杖头"则是对僧人手持的禅杖的比喻,暗示着他们修行的工具和指引。这里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僧人通过禅修获得的洞见和指引。

"得路塞路,看楼打楼,须知众穴一毫收。" 最后三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得路塞路"意味着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时需要开辟新径,有时又需要封闭旧道,象征着修行过程中的曲折与变化。"看楼打楼"则可能是在比喻对于事物的深入理解与批判,既要看清事物的表面,也要敢于质疑和挑战。"须知众穴一毫收"则强调了在修行中,最终要达到的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领悟,所有的细节和角落都应被纳入视野,无一遗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禅宗的哲学思想,探讨了修行的真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智慧。它不仅富有哲理,也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一三)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如说而行,如行而说。

只如行说不到时如何,潇洒溪山,一天风月。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一四)

唱新丰曲,风清古格。

声前转调入无生,恰应云门腊月拍。

无影树下,古渡头边。

要知东谷末后句子,须待洞水逆流。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一六)

忽地晴天霹雳声,禹门三级浪滂澎。

几多头角成龙去,虾蟹徒劳努眼睛。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偈颂一百四十二首(其一一七)

一句语具三玄门,一玄门具三要路。

直下重重透彻,许你纵横十字。

形式: 偈颂